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地区开放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和深化发展的过程。1979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政府正式宣布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务院又决定进一步开放从大连到北海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开放城市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政策,扩大它们的自主权。1985年又进一步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等地方。1988年又决定海南建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作出了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战略决策,并作为20世纪最后十年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中央又提出积极发展同内陆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新开放了5个沿江城市,18个省会城市,13个沿边城市,增加了34个开放口岸。这些决策形成了我国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举办经济特区,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使它们更好地承担在发展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方面的重要任务,发挥它们在对外开放中的窗口、桥梁和基地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同内地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了巩固和发展已经初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我国经济更有力地进入世界经济舞台,必须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正确地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规划,确定它们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及它们同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要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要积极开展同内地的横向经济联合,培育新优势,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鼓励这些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包括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开放。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开放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通过举办外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利用外资、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业、跨国经营等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新世纪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引导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国家优先安排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实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更加重视和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同中西部地区的多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现阶段是完全必要的,即便是将来我国现代化实现了,经济技术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我们仍然要进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当然,对外开放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有所改变。
三、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在近代,我们有过因闭关自守而导致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也有过被外国侵略而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今天,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国家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在坚持开放、合作,利用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必须头脑清醒,决不可忘掉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决不可放弃维护国家和人民权益,决不可放任各种腐朽的、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自由泛滥。
1.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
从表面上看,对外开放是利用外部力量来促进本国的发展,它好像与我们一贯提倡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一致或有矛盾。在刚打开国门时,有人担心对外开放会影响我们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削弱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尤其是担心开放会把国外一些不好的东西,特别是那些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东西引进来,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应该说,在封闭了多年,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和禁锢的情况下,人们对对外开放有这些顾虑是不奇怪的,其中一些问题即使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邓小平对这方面的问题非常重视。早在80年代初刚刚对外开放不久,他就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二大上反复指出:“要继续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并总结经验,加以改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对外开放是我们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而采取的一种积极向世界敞开大门、吸收人类先进科技知识和经验、加速独立自主发展的政策,是我们采取的主动与世界各国接触和联系,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方针。它不会有损于国家的主权,不会削弱国家独立自主的力量。对外开放也不排斥自力更生,更不能代替自力更生,反而会加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来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力量为主的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另一方面仍坚持建国以来毛泽东主席一贯倡导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掠夺发展中国家来获取不平等利益,我们只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经济关系。进口要以出口为前提,引进和借贷要以偿还为条件,所有对外经济联系都要以我们自己有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强大的民族工业为后盾。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无论资金、技术、市场哪方面的问题,都不可能完全靠国际市场解决,由其他国家全部提供,许多事情最终要靠我们自己、靠自力更生力量的增强才能解决。当代世界上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自身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也要靠自力更生才能实现,其他国家总不会把最先进的东西给我们,如果我们只会学习他人已取得的成果,那我们将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外开放只是一种手段,通过对外开放能使我们学到国外先进的东西,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做到消化、吸收和创新,使学来的东西能为我所用,最终达到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和综合国力的目的。所以说,对外开放同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对外开放能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而自力更生则又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也就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也就是更全面、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一国的竞争实力是由其自力更生能力决定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乃至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只有自身更强大了,才能提高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加开放。
2.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发展
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打开国门以后,必然会有一些与社会主义原则不同甚至相违背的东西进来,对此是重新关起门来把这些东西连同我们需要的东西一起拒之门外,还是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抵制那些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害的东西,人们也曾有过很多争论。
实际生活中出现了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极端是对国外的东西一概排斥,另一种极端是一概接受,甚至主张或变相主张全盘西化。邓小平对这两种倾向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
第一,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应该承认,当代的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是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就是要进入这样的世界经济环境中去。邓小平说过,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会有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是,社会主义的力量更大,而且会取得更大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比重将始终占优势。“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并且,社会主义的国家机器会保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搞活开放也会带来消极影响,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但有办法解决,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从政治上讲,我们的国家机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能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是不对的,不加分析地拿来也是错误的,尤其是不能搞所谓全盘西化。西方的东西有许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对这些我们可以拿过来为我所用。但另一些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东西,一些与社会主义原则不相容的东西,就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对待,而不能照搬照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怎样来防范这些丑恶颓废的东西呢?邓小平认为,一方面,“开放、搞活政策延续多久,端正党风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纠正不正之风、打击犯罪活动就得干多久,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贯穿在整个改革过程之中”。另一方面,要“教育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提供了保证”。
第三,对外开放与发展民族工业的关系。打开国门让外国的工业品进来,会不会影响我们自己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也曾引起人们的担心。其实,这个问题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一样的,在正确路线指导下的对外开放,不会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反而能促进其更快发展。因为,对外开放中引进的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经验等对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都是有力的促进,能使国内工业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起步和发展。邓小平说:“引进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些行业的发展。引进的技术我们掌握了,就能够用到其他方面。”对外开放中多方面的交流会极大地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实际的竞争能力。
有些时候,引进、学习国外的经验还能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发展速度。有了外资企业的加入,对国内企业提高市场意识、增强竞争观念也是有好处的。当然,外资经济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比如在占领国内市场方面,外资经济的一些做法对民族工业的生存和发展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如外资企业对某些产品的垄断、对国产品牌的打击等。对这些问题要具体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当然,这主要应通过平等竞争和经济手段的运用来实现,而不能套用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模式。
总之,对外开放会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自力更生能力的提高、民族工业的振兴。但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上,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第一位的。从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本世纪初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事实可以看出,要想在已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经济关系中稳定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提高自身抵抗外来经济波动的能力,包括要有合理的经济结构、健全的经济体制、稳定的发展态势、强大的民族工业等,而这些都可以在对外开放中得到进一步加强。正因为如此,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项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