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45006000000007

第7章 胃肠病四大特殊指征——判断胃肠病进程之法

纤维内窥镜的广泛使用,使胃肠病的诊断越来越直观化、具体化。中医在临床中如何判定胃肠病的发病、病情、预后呢?《汉书·郦食其传》曰:“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通过我们十几年的临床观察发现胃肠病的四大指征,如果四证共现,大多患者为萎缩性胃炎或伴增生、肠化,或预示着胃肠道黏膜已经损伤。如头眩、胸闷气短并见,多伴有循环系统受损。现就胃肠病四大特殊指征分述如下。

1.头眩

脾胃病所致的头眩,张仲景分三个方面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在《伤寒论》17条中,运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的头眩,证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脉沉紧。是由水气上逆,清阳郁遏所致。《伤寒论》195条明确指出:“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谓阳明病即胃肠病,在胃肠机能减退(脉迟)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食难用饱,即想吃不敢多吃,多食则不能运化,水谷之邪上犯,出现头眩的症状。《伤寒论》198条:阳明邪热上冲,亦旋扰空窍,出现头眩,并出现火热上灼咽喉,兼见咽痛。如阳明病但眩不恶寒,能食而咳,其人咽不痛,属于阳明病火热内旋,热能消谷,故食欲很好。但火热上灼咽喉,因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故咽痛而咳。所以,头眩是阳明病常见之证,是虚实两种情况必然出现的病理变化,必须重视。

2.咽痛咽燥

咽喉为肺胃的门户,胃肠有热,必然上灼于咽,发生咽痛咽燥。《伤寒论》1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伤寒论》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阳明与太阳合病,邪热内盛,上灼咽喉,故口苦咽干,燥热内盛,腑气不通,上逆于肺,故腹满喘。《伤寒论》320条:“少阴热化,转属阳明,腑实已成,出现口燥咽干,应急下存阴,用大承气汤。”《伤寒论》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李千佑伤寒论》嗌干舌燥论:“阳明病身大热,背恶寒,口燥嗌干者,乃阳热内陷,属正阳明腑病,宜白虎汤以清之。”王肯堂《证治准绳》说:“太阳、阳明咽痛各一证,悉属热也,太阳治以半夏散,阳明治以四逆散加桔梗。”张锡驹《伤寒论直解》说:“脾足太阴之脉贯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贯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经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干燥。”

3.胸胁满闷

指自觉胸胁间痞满不舒,如物堵塞之状,阳明病证见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者,治宜和解少阳,可用小柴胡汤(《伤寒论》229条)。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卷一中解释:“伤寒胸胁满,何以明之?胸满者,谓胸膈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者也。胁满者,谓胁肋下气胀填满也,非腹满者也。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膈,依次经心胁而入胃,邪气入胃,为入腑也。”舒诏在《舒氏伤寒集经》卷六中说:“阳明病……兼见胸胁满者,是胃中留饮旁流入胁也。”

4.日晡加剧

日晡为古记时法,指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为阳明之气旺盛之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疾病的发作反映了疾病邪正双方斗争盛衰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从病情加重的规律看,张仲景在《伤寒论》214条中指出:“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在215条中指出:“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均以潮热作为阳明病里实热盛之证,这里之潮热可理解为烦燥之证,一种不适感,并且这种反应多发于下午3~5时,即“日晡所发潮热”,这是由于日晡之时,阳明气血得到本经相应的天时之助,因而比平时旺盛,机体抗邪有力,如正气已复则一举祛邪于外,故病多在此时有所反应,出现不适、潮热、烦躁、胀满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