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是胃肠发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病人多表现为胃脘部似饥非饥,似辣非辣,心中愦溃然无奈,莫可名状,如瞰蒜齑状。如《医学心悟》:“嘈杂者,躁扰不宁之貌,得食暂已,少顷复嘈,其中有夹痰与火者,则口烦唇焦,脉滑数也,二陈汤加山栀黄连之类;有脾虚夹痰者,则气促食少,脉小弱也,五味异功散主之。”可以看出,它是胃肠病发病过程中的一组症状,是反映胃肠道损伤过程及病理变化的重要标志。
嘈杂与现代医学还无对称病名,大多在胃肠道反复损伤,胃肠黏膜出现严重破损时,自身正气受到严重损伤,正气不能战胜邪气时出现。对于嘈杂的成因及治疗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如《医林绳墨》云:“丹溪曰:嘈杂者,亦属食积有热,痰因火动之谓……痰积于下,则火不行而为嘈杂之证见矣。夫嘈杂者,似饥非饥,似痛非痛。有若辣不宁之状,或兼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治宜开郁行气,清痰降火,如朴附二陈汤加姜汁炒山栀可也,痞闷加苍术,如久而不愈,加当归、山药、茯苓、黄连、陈皮、甘草、生地黄、贝母之类,此养血健脾可也。”
《景岳全书》曰:“嘈杂之证,其为病也,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侬,莫可名状,或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或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可仿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之生姜半夏汤治疗。
《慎斋遗书》从部位上辨治,即“嘈杂,是脾虚肝火得以乘聚也。在胃口,芎归芍药汤加山栀仁、沉香;在胸中,芎归芍药汤加紫苏;在中焦,白术为君,陈皮、川连佐之,或白术、山药、白芍、莲子、人参、甘草和之;在下焦,六味丸,切忌燥药。汗、下、吐、后,胸膈不宽,而下嘈杂者,八珍汤。川芎宽胸,生地退火,不论有病无病,但遇嘈杂,即加生地”。很有见地,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