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和打膈是过去临床常见症状,多由贪吃过饱,导致胃气上逆,胃气动膈,而出现呃逆,又称打膈;食入于肠道,不易消化而出现肠道异常蠕动产生多余气体,出现矢气,俗称放屁。虽属于病态,但人们通过多食和饱食,却能刺激胃肠,使胃气增强,提高消化能力。如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丰富,粮食充足,人们的饮食结构逐渐向少食、瘦食、精食方向发展。许多都市人感觉到一年打不了几个膈,放不了几个屁,人也乏了、懒了,没精神了,这是何因?
确切地说,这都是由于饮食习惯与结构的变化,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是胃气降低的表现。胃气即脾胃之气,与人体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息息相关。首先是人体神色的表现,如《灵枢·平人绝谷篇》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有神就是有胃气,面色有光泽,目光炯炯有神。《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精气内含,宝光外发,既不浮露,又不混蒙……盖有神气者,有胃气也。”言之更为明确。人有胃气,即有宗气,呼吸平稳,声音洪亮,如《灵枢·邪客篇》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精液、宗气分为三遂。故宗气集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并且“脉”以胃气为本,人有胃气,则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反映气血旺盛,如《针灸甲乙经·经脉》中说:“人常禀气于胃,脉以胃气为本。”
反之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胃气减弱则食量减少,食欲减退,胃肠蠕动减慢,排便次数减少或便秘,排出困难,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正如《脾胃论》所言:“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食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虚而邪盛也。以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
同时,二便为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大便的排泄,由肠道所主,也与脾胃的腐熟运化密切相关,小便虽为膀胱所主,亦与脾的转输不可分割。故《内经》说:“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既然胃气对于人体如此重要,作为现代人,就要注意饮食习惯,多食粗粮、杂粮,少食多餐,有意识的提高胃肠功能,增强“胃气”,便可青春永葆,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