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47

第47章 不要四面出击

在博弈中,信息资源优势是极其重要的,对于进行非合作性博弈各方来说,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关系到自己的生死存亡,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掘己方的资源;对于合作性博弈来说,在考虑自己策略的同时,还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以及可能采取的策略。只有把双方的利益都考虑进去,在不伤害对方的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合作性博弈的顺利进行,否则就会演变成非合作性博弈,从而导致双方和多方的利益都遭受损害。

正是因为任何博弈都存在着利益分配问题,所以,在众多的博弈中,利用已有的资源集中力量侧重于某一方面,可能比四面出击的功效更加显著。在我国众多改革家当中,范仲淹的军政两方面的得失,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由于父亲早逝,母亲谢氏贫而无依,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一户姓朱的人家,因此,范仲淹早年叫朱说。他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早年在寺庙借读时,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当他明白自己的身世后,决心离开朱家自立,到南京即今天的商丘应天府书院求学。求学五年,生活极其艰苦,经常靠喝粥度日,甚至粥也一天只能喝上一顿,同学家庭宽裕,给他送来许多饭菜。可是食物都放坏了,仍不见范仲淹尝一口。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如果现在就享受这种丰盛的饭菜,以后还能吃得下粥吗?”

公元1014年,宋真宗到毫州去朝拜太清宫,路过南京,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同学叫他去看,范仲淹随口说了句:“将来朝堂再见也不晚”,继续埋头读书。果然,第二年他就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又恢复了本姓。后来在各处为官,一心为民,很有政绩,不断升迁,成为朝廷重臣。

范仲淹在对外博弈中最成功的是解决了当时宋与西夏的战争问题。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原本臣属大宋居住在甘州和凉州的党项族首领元昊自称皇帝,建国号大夏。面对西夏的突然挑衅,朝廷内有的主攻,有的主守,吵成一团。

在复杂的局面中,范仲淹是比较清醒的,他知道宋朝几十年没有战事,宋军虽然庞大,但战斗力极弱,而西夏地形复杂,民风强悍,以步兵为主的宋军深入敌境作战是不明智的。但西夏人的很多生活必需品都需要依靠宋朝接济。与其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打一场没有多少胜利希望的战争,还不如坚守,使西夏无法靠战争掠取所需要的财物,使它陷入经济困境,从而主动和宋朝讲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其博弈策略:

在这次博弈中,范仲淹根据宋朝资源丰富,实力雄厚,而西夏国土贫瘠,需要从宋国大量输入各种物资的角度出发,主张高沟壁垒,采取战略防御措施,使西夏无法获取战争财富,从而从经济上拖垮西夏,这实际上是范仲淹打的一场信息战。但宋朝朝廷以天朝大国自居,认为防守有损国家威望,而宋朝军队众多,经得起消耗,主张主动出击,结果正中元昊下怀,他也需要速战速决,最终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在好水川和定川砦接连惨败。

失败后的宋朝终于派范仲淹具体负责西夏的战争。范仲淹推行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受到西夏镇压的少数民族等相应措施。他在延州东北二百里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又大兴营田,补充了军粮;募商贾通贸易,满足军队和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稳定人心。同时,招募当地人当兵,保卫自己家乡,提高士气,改变过去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军队部属策略。鼓励军队练武习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通过实施以上的措施,扭转了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边境上流传着一首歌谣说:“军中有一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夏军屡屡受挫,私下相告诫说:“现在的小范(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大范(指范雍)好欺负。”由于长期用兵,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西夏无力战争。这样,双方从庆历三年(1043年)开始议和,到庆历四年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在这场博弈中,范仲淹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在博弈策略上,战略上打经济战,战术上打防御战,终于使宋与夏从非合作性博弈转变为合作性博弈,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结局。

庆历三年四月,宋夏局势刚刚和缓,宋的内部危机日益加重,改革呼声高涨。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军队数量不断增加,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在严重的危机面前,宋仁宗任命主张改革的范仲淹等人进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很快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即严密贡举制度;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建议提出以后,很快付之实践。

1043年底,范仲淹选派了一批按察使去各路检查官吏。他坐镇中央,每当得到按察使的报告,就翻开花名册把不称职者的名字勾掉。枢密副使富弼平时对范仲淹十分尊敬,这时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了一个又一个官员,不免有点担心,从旁劝止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呀!”范仲淹听了,用笔点着贪官的名字愤慨地说:“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吧!”

范仲淹的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由于改革涉及面太广,这就意味着打击面也大。博弈形势:

这场改革,最初是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因此,无论是信息还是资源优势应该是掌握在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手中,如果范仲淹从某方面着手,循序渐进,从量变达到质变,这场改革可能可以进行下去。因为如果范仲淹采用重点突破,保守势力也加以反对,他们面对的就是以皇帝为首的“改革派”的压力,所以,范仲淹与保守势力还是可以实现合作性博弈的。但是,范仲淹的改革涉及到整个官僚体系的各个方面,而且大幅度地裁撤官吏,这就使大量官吏的根本利益受到重大损害。合作性博弈的基础已经不存在,而成为零和博弈。保守势力展开了猛烈的反扑。

保守势力联手诬蔑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结交朋党,并串通宦官不断到宋仁宗面前散布范仲淹私树党羽的谗言。甚至伪造信件,扬言改革派阴谋另立皇帝,这最具有杀伤力,因为其直接威胁到皇帝的根本利益。这也是一场信息博弈,改革派忽视了对皇帝的后继“工作”,使宋仁宗看到、听到的都是改革带来的严重后果,改革派“居心叵测”。这使改革派居于信息劣势。宋仁宗站到保守势力一方,导致改革流产,范仲淹被逐出京城,死在辗转迁徙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