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50

第50章 秦朝能走多远

博弈双方要共同发展,就应在合作的基础上达成一种均衡,就必须考虑对方的利益。

但在实力不对等的博弈中,占据优势的一方根本不会考虑对方的利益,而总是试图攫取最大利益,最后大都是以两败俱伤收场。

任何博弈都是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均衡点。对于博弈双方来说,在实力相当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零和博弈是双方都试图避免的,因为这种博弈的总和为零,对社会的价值总量并没有什么增长,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利,因此,在各种场合,博弈双方本身就是要尽量找到合作性博弈的均衡点,尽可能达成对双方均为有利的纳什均衡。但是,在博弈双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的时候,拥有绝对实力的一方总不习惯给对手留有余地,总恨不得把对手最后一只老母鸡也夺过来,这时候的博弈常常导致各种悲剧。

实力强劲的一方总是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但他们忘记了一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当这种零和博弈把对手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绝望的对手爆发的力量是惊人的。这种力量何止把一个人拉下马,一个王朝也可能被一个或者一群微不足道的小民拉下马。中国历史上强大的秦王朝,他的开创者秦始皇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庞大的帝国居然会倾覆在一群看似毫无力量的“黔首”手中。

说起秦朝的历史,必须联系到秦国,甚至秦国前期的秦人部落。秦国的先民似乎是东方的一个部落,在西周建立之初就被迁移到西北高原,替周王朝牧马,同时保卫西北边陲。秦部落的发展史是极度悲惨的,他们居住在今天甘肃一带,和狄戎混杂在一起,经常是一座山头半山腰住的是秦人,而山脚下住的是狄戎。

为了争夺草地和其他资源,秦部落和狄戎经常发生战争。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狄戎更是频频进攻秦人,好几代秦人首领都战死在疆场,秦人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但这也磨炼了他们好战的个性。

到周平王迁都洛邑的时候,秦人首领襄公护送周平王有功。周平王感激秦人的忠诚,慷慨地把被狄戎占领的周王畿渭河流域的广大地方都赏赐给秦人。秦人从法理上获得了西部的大片领土。

但是,要从彪悍的狄戎人手中夺取资源,只有比他们更剽悍,更冷酷,更善于作战,置于死地而后生的秦人为了获取他们向往的土地,足足奋斗了两百年,到秦穆公的时候,才基本上占据半个关中,把狄戎赶到偏远的高原,在西部当了回“霸主”过过干瘾。

当秦人把目光投向东方的时候,他们发现,他们面对着六个比狄戎更强大、更狡诈的对手。秦人在向东发展的过程中败多胜少,直到一个叫商鞅的人出现,才使这一切有了彻底改变。

商鞅为秦人制定了一套完善而冷酷的法律。在这位改革者看来,人活着就是两件事,生产和战争。因此,商鞅的法律鼓励生产,同时,把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对外战争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人们通过战功获取爵位,爵位的高低决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所占有的财产。

这样,所有人的命运都可以通过战争获取敌人的首级而加以改变,几百万秦人要么在后方努力耕织,要么在前方拼死作战。秦人在130年里,消灭了六国160万军队。秦人的剽悍勇猛让六国君王寝不安席,食不知味,因为六国联合起来,也往往不是秦人的对手。

结束七国战乱局面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这位日后让天下臣民战战兢兢的始皇帝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极其不幸的。他的父亲异人从小派到赵国做人质,与一个商人吕不韦赠送的歌女赵姬生下嬴政,其后为躲避赵人的追杀,逃回了秦国,把尚在襁褓间的嬴政和他母亲扔在邯郸街头流浪,饱受他人的欺凌和白眼,也许他的博弈生存技巧就在邯郸城内的弱肉强食中学到了忍耐和等待。

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这位邯郸街头流浪的孩童终于回到了秦国。戏剧性的是,秦国在四年就死了三个国君,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先后死去。秦国的王冠落到了年仅十三岁的嬴政头上。

秦王嬴政并没有翻身做主人的感觉,而是用在邯郸街头流浪积累的技巧继续与他的对手博弈。这时候他的对手是他称为“仲父”的吕不韦。这位大商人以“奇货可居”而扬名后世,在他的策划下,异人这位最没有希望的落魄王孙继承了秦王的宝座,成为庄襄王。

庄襄王继位后仅三年就死去,继位时他封吕不韦为相国,从而使这位大商人开始对秦国长达十年的统治。所以,嬴政成为秦王以后,第一个博弈对手应该是自己的“仲父”。其博弈形势:

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非常微妙。吕不韦扶持了嬴政的父亲异人上台,嬴政才得以继承王位。在吕不韦掌权的十年,不仅仅是秦国,其余六国都似乎只知道有相国,而不知道有秦王。

对吕不韦来说,嬴政只要稍有不满或者试图反抗,吕不韦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从秦王的宝座上拉下来。所以,对嬴政来说,在没有实力的时候首先要保护自己。在这场博弈中,嬴政在亲政以前始终没有任何不满“仲父”的表示。这使他顺利地保住了王冠。

在某些历史资料中,嬴政和吕不韦好像还有更深层的关系。据说吕不韦在邯郸时,把自己怀孕的小妾送给了异人,其后生下嬴政。

如果史料的这一记载属实,那么在嬴政亲政后,借助??事件解除吕不韦的职务,又把他打发回封地,最后逼迫他自尽,自始至终吕不韦都没有任何反抗,这一切似乎都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因为把一切都留给儿子,无疑就是留给了自己。从博弈学角度来说,吕不韦甘心情愿接受嬴政的一切惩处,在外人看来是一场零和博弈,但其实却是进行的一场合作性博弈。其策略:

如果吕不韦和嬴政真的是父子,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最大的阴谋――一个商人用一个小妾就窃取了一个帝国。如果当时有人对他们的关系存在怀疑,嬴政逼迫吕不韦迁徙,吕不韦自杀身亡,这一举动就彻底消除了嬴政身世问题暴露的可能性。

在执掌秦国大权,稳定内政之后,秦王嬴政开始了历代秦王的梦想――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对东方的六国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秦国君臣群策群力,文武并用,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战争并不是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秦以一国之力对抗六国,如果六国真心实意联手,秦的确不是六国的对手。但是在这场多方面的博弈中,由于各国利益不尽相同,虽然都有抗击秦国的打算,但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就给嬴政提供了机会,嬴政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兼并战争中,由于各国感受到秦国的威胁不一样,所以对抗击秦国的步调不一致。如果六国联合坚决抗秦,这种博弈鹿死谁手很难预料。但六国从来就没有全力全心抗秦。嬴政和他的谋臣充分利用六国相互间的矛盾,对于远方的齐国,加以贿赂拉拢,对于三晋,则又拉又打,韩魏是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对抗秦最坚决的赵国,则是不停地进行军事打击,同时断绝赵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

但即使是文武并用,又拉又打,统一中国的战争仍是险阻重重。在攻赵过程中,赵国名将李牧使得秦国进退两难,直到施展反间计,才消灭赵国;进攻燕国,燕太子丹异想天开地想出了派荆轲刺杀嬴政的策略,使嬴政在鬼门关打了个转;攻魏的时候,国都大梁攻不下,不得不用水淹城的办法来赢取最后的胜利。但无论怎样,由于措施得当,嬴政赢得了这场博弈的最后胜利。公元前221年,秦消灭了最后一个对手齐国,实现了历代秦王的梦想。

就这样,秦从西北高原走进关中平原花了200多年;在关中平原站稳脚跟,花200多年;以关中为根据地,与东方六国生死博弈,取得战略优势,又花了140多年。到秦王嬴政一举消灭六国,仅仅用了十年。秦从部落到小国,从小国到大国,再到强国、超级大国,直到建立秦王朝,秦人一共用了550年。这是一段何等漫长的历史,秦人的战斗意志又是如何的惊人。

但为什么秦朝从建立到206年灭亡,仅仅经历了15年呢?其中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秦始皇本人。他太强大了,强大得以至于觉得自己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强大得将天下所有的人都赶到了他的对立面,导致他孤家寡人一个和天下人博弈。

秦始皇在兼并战争中,每破一国,就效法各国的宫殿,在咸阳北部大兴土木,供自己享乐。在公元前212年,他仍感到已有的宫室太小,于是在渭南上林苑大规模营建朝宫,先建前殿阿房。据记载,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为修建这座豪华而宏大的宫殿,秦始皇征发了数十万刑徒。

秦始皇的骊山地宫,从他继位就开始修建,一直到他死,还没有完成,最多的时候,曾役使七十多万人。此外,为巩固统治而兴修的长城、灵渠、直道、驰道,以及戍守长城和岭南而征发的各种徭役,大约每年都有两百万人在外服役,而此时秦朝的人口大约也就是两千万。

这些措施,很多本身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他太急了,他恨不得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把所有的一切都办好,他也太贪婪了,为个人享乐,无休无止地修建宫殿;他也太冷酷了,青少年时期的遭遇,使他只迷信用暴力来为自己赢得尊重和敬畏。

秦始皇的暴虐统治,直接把人民驱赶到他的对立面,以至于出现了“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的局面。这时候的博弈形势:

由于过多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罚,使人们失去了生存的信心,合作性博弈的基础逐步消失。在秦始皇晚年,各地已经出现了不稳定的迹象。只是秦始皇虽然残暴,但并不昏聩,所有的臣民都震慑于他的威严。但他死后,他的继承人没有他治国的方略,反而以效法他的暴虐为荣,这就使秦国走到了尽头。秦始皇死后仅三年多,天下就淹没在农民起义和六国旧贵族复辟的风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