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71

第171章 袁州州学记

袁州州学记①

李觏

皇帝二十有三年②,制诏州县立学。惟时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殚虑③,祗顺德意④;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或连数城,亡诵弦声⑤。倡而不和,教尼不行⑥。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择知袁州⑦。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⑧,大惧人材放失⑨,儒效阔疏⑩,亡以称上旨。通判颍川陈君,闻而是之,议以克合。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北隅。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瓦壁黝垩丹漆,举以法,故殿堂室房庑门,各得其度。百尔器备,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教道之结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尔袁得圣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伏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使人有所法,且有所赖,是惟朝家教学之意。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注释】①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文章先记立学始末,接着例举秦汉衰亡的故事,以说明兴教立学的重要,并奉告读书人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不得“弄笔墨以徼利达”,表明了作者重视封建教育的思想。与此相适应,文章的语言质实而庄重。②皇帝:指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公元1093—公元1年)。二十三年,指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年)。下文“三十二年”,指皇六年(公元1年)。③屈(jué决)、殚(dān丹):都是竭尽、穷尽的意思。④祗(zhī知):恭敬。⑤亡:无;诵弦:古诗可以琴瑟配乐歌咏,也可不配乐诵读,前者称为弦歌或歌,后者称为诵。合称诵弦,泛指学习授业。⑥教:指礼乐教化。尼:阻止。⑦范阳:今河北涿县。祖无择:字择之,做地方官时,兴办教育,受到世人的称赞。《宋史》有传。⑧阙:通“缺”,废。⑨放失:犹荒废丧失。⑩儒效:儒学的功效。阔疏:犹疏远。称(chèn趁):合。通判:官名,宋代始于诸州府设置,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颍川:今河南许昌市。陈(shēn申):生平不详。克:能,厥(jué决):其。孔:甚,很。黝垩(yǒu—è友扼):黝,微青黑色;垩,白土。后称以黑白色涂物为黝垩。庑(wǔ午):堂下周围的走廊,也称廊屋。:法度,规格。尔:助词,无义。偕(xié斜):同。舍菜:即释菜。释是陈设的意思。古时学堂开学时,须用苹蘩之类的菜蔬祭祀先圣先师,因此把这种典礼叫做释菜。谂(shěn审):告。四代:指虞、夏,商、周。秦以山西鏖(ào敖)六国:六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山,指崤山,在今陕西潼关至河南新安县一带。以六国都在崤山以东,故曰山东;秦国独在崤山以西,故曰山西。战斗激烈称做鏖。这句是说秦国以山西一带的兵力,与六国拼死争斗。帝:用作动词,称帝。刘氏:指刘邦,即汉高祖。公元前二○九年,刘邦起兵反秦,旋攻入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定关中,前二○六年即帝位,立国号汉,在位十二年(公元前206—公元前195年)。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秦国的国都咸阳在函谷关以西。孝武: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汉景帝刘启子,公元前一四○年至公元前八九年在位。西汉历高祖、惠帝,至文帝、景帝时,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得到相当的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武帝承文、景之业,故云“孝武乘丰富”。世祖:东汉光武帝刘秀,庙号“世祖”,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公元二五年至公元五七年在位。戎:军队。刘秀于公元二二年从兄起兵图王莽,大破莽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又以行大司马(汉时掌管军事的最高长官)定河北,不久即位称帝,故云“出戎行”。孳孳:同“孜孜”,勤勉。灵、献:指东汉末汉灵帝刘宏(公元168—公元189年在位)和汉献帝刘协(公元189—公元220年在位),其后东汉王朝便为曹魏所取代。草茅:指在野无官职的人。危言:犹直言。《后汉书·党锢传序》注,“危言,谓不畏危难而直言也。”俾(bǐ比):使。庠(xiáng详)序:夏代称学堂为校,商代称庠,周代称序。庠序,即学堂。谭:大,即光大的意思。陶:陶冶,教化。徼:同“邀”,求取的意思。达:显达,指为官。至和:宋仁宗的年号(公元1—公元1056年)。甲午:记年干支,即至和元年(公元1年)。甲子,记日干支。

【译文】仁宗皇帝在位二十三年的时候,命令州县建立学堂。那时的太守、县令,有聪明的,也有糊涂的;有的尽心尽力,恭敬地顺从皇帝的旨意,有的空立学官学师的名目,马马虎虎写一篇奉诏的文书,应付差事。有的地方一连几座县城,听不到读书声和音乐声。皇帝发布了号令,可是没人照着去做,教化便被阻止不行。

仁宗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先生做了袁州的知州。他刚到袁州,就召见州学的儒生们,了解到学堂废毁的情况,很害怕人材荒废丧失,儒学的功效疏远,不能合皇帝的旨意。通判官颍川人陈先生,听说后很是赞成,他们的意见能合得来。于是察看了旧夫子庙,庙堂狭小,不能改建成学堂,便在庙堂的东北边营建新房。那地方土质干燥坚实,位置向阳,建筑材料也很好。瓦啊墙啊等等,有的铁青,有的雪白,有的还漆得通红,这些都是照着一定的法式加以涂饰的,所以殿堂、房间、走廊、门,都合法度。百余种器材样样齐备,大家一齐动手,工匠高明,主管官吏卖力,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到第二年学堂就建成了。快要开学了,江人李觏告诉大家说:“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兴教立学的情况,查考一下经书就可知道了。秦国用崤山以西一带的兵力,与六国拚死争斗,想万代做皇帝,可是刘邦一声号令,函谷关失守,秦国的强兵健将,卖国投降只怕来不及,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诗书的道义废止,一般人只知道贪利。不懂得道义。汉武帝在国家十分富有的情况下登上帝位,汉光武帝出身于军队当上皇帝,都十分注重兴办学堂,用诗书来教化人民。

风俗教化的醇厚,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灵帝、献帝的时候。那个时候,身居草野,敢于直言规劝朝廷的平民百姓,即便掉了脑袋也不后悔;功劳显赫,威震皇帝的人,听到皇帝的命令,便立刻放下兵权。军阀割据,互相观望,但不敢擅离臣子的地位,尚且有几十年。用道义教化人民,维系民心,到了这样的程度。如今这个时代遇上了极好的皇帝,你们袁州得到圣上的恩典,使你们通过学堂的学习来沿着古人的脚迹前进。天下太平,便光大礼乐来教化我们的百姓,一旦发生意外的祸事,尤其应当坚守大节,做臣子的为皇帝尽忠而死,做儿子的为父亲尽孝而死,使人们有学习的榜样,又有一定的依傍,这就是朝廷兴教立学的本意。如果只是玩弄一下笔墨,用来求取发财升官的话,那难道只是你们几个人的羞辱吗?也是整个国家的忧患啊!”这一年是至和甲午年,夏某月甲子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