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15

第115章 庾公差的两全之道

尹公佗、庾公差和公孙丁三人都是卫国射箭的能手,当初尹公佗学艺于庾公差,而庾公差又学艺于公孙丁,三人具有一线相传的师徒关系。《左传· 襄公十四年》载,这年(前559年)卫国发生了上卿孙林父驱逐卫献公的政变,庾公差和尹公佗是孙林父的下属,俩人奉命持箭追赶献公,即将追上时,却发现公孙丁在为献公驾车。庾公差说:“我若射,则为背师;若不射,则又为背主。”于是他抽出箭矢,故意射中卫献公车子两边夹马颈的曲木,然后转车回走。走了一段路,尹公佗对庾公差说:“您为了老师之情,我和他的关系就远了。”于是返车追赶,最后在与公孙丁的较射中被射穿臂膀。

传统的礼义观念要求人们不背其师,又要求人们尽忠事主,但庾公差在这里碰到的具体情况是:主君孙林父让他去射杀卫献公,而老师公孙丁却在保护着卫献公。要不背弃老师,就必然要违背主君的命令;而要遵守了主君的命令,就必然要背弃老师。不背其师和尽忠事主的两种要求把庾公差置于了两难的困境。

在左右为难的困境中,庾公差作了两方面的考虑:其一,主君和老师相比,前者的礼义要求更强些,因而尽忠事主比不背其师要更为根本,故此箭还得射。其二,自己的箭艺乃老师传授,不能用从老师那里学来的箭艺伤害老师,因此射箭中还得顾及老师的情义。根据如上两方面的考虑,庾公差弯弓射箭,却故意避开车上之人,射中曲木,返辕而去。庾公差以为自己用这种办法,既没有违背主君的命令,又没有背弃老师,是一个对主君和老师都可以交代下去的两全之方。

其实,传统礼义观念对应有的师生之义并没有过多过严的要求,庾公差看来是一位传统观念极为浓厚的人物,照理他只要谨守事主以忠的传统要求也就够了。然而,庾公差对师生关系的兼顾,体现的是一种“为人不得忘本”的节义,他不愿用学自公孙丁的射技伤害公孙丁,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应有品格,为传统的做人义节丰富了内涵,故为后世之人立下了一个道德伦理的典范。《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描写关羽奉命伏兵华容道,截住了赤壁战败的曹操及其数百残兵,曹操在乞求关羽放生时,特别提到庾公差顾念旧恩的事例,终使深明《春秋》、看重信义的关羽想起曹操往日旧恩,受到感动,遂有“关云长义释曹操”的结果。

庚公差因顾念师生之情,并没有认真地执行主君的命令,说到底还是对主君尽忠的不彻底。然而,传统观念在对君尽忠上看重的是立场,而不是能力,庾公差曾经射了两箭,已经表明了对君尽忠的立场,至于没有射中,那仅仅成了一个能力问题。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被庾公差所利用,使他实现了在两难困境中的两全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