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023

第23章 老人结草绊杜回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了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这年七月,秦国步将杜回与晋将魏颗接战于辅氏(约今陕西大荔东)。杜回是秦国有名的大力士,徒步作战,勇猛异常,魏颗难于抵御。这时,当地的一位老人有心帮助魏颗,他在两将交锋的草地里,把茂盛的青草打成结,杜回在与魏颗交战时,双脚常被草结绊住,一步一跌,终被绊倒于地,为魏颗擒获。

老人的结草之计是巧妙地利用了此战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一是交战之地长满青草,有束草结环的条件;二是杜回为步战之将,结草成环形成的脚下障碍,在绊住杜回的同时却无害于车上接战的魏颗。

步战之将在接战中自有其优越之处,但其对脚下些小障碍难于克服,却是一种明显劣势。老人正是瞅准杜回的劣势之处,利用战场地理条件略施小计,给杜回造成灾难性后果。

战场的地理形势有时可以给战役带来决定性的影响,秦国大将杜回以自己兵败被擒为代价向后人昭示了这一点。百余年后的军事理论家孙武总结了许多这类战争,提出了“圮地则行”的思想。他认为:“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pǐ,毁坏之意)地。”遇到这类不利交战的地形,他反复提醒带兵之将“圮地则行”;“圮地,吾将进其涂。”(均自《孙子兵法·九地篇》)要求军队迅速通过,不要停留招敌。孙武在另一处又强调:“圮地无舍”,“军有所不击”(均自《九变篇》),提醒人们,宁可放下眼前的敌人不打,也不要在圮地滞留。

孙武进一步总结诸类战争,看到了每一类型的部队、每一作战技术和方法都既有自己的长处,又有自己的短处,提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九变篇》)要求人们考虑同一个问题,要同时兼顾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认为“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九地篇》)。兼顾到有利的方面,任务就可以完成;兼顾到有害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被预防和解除。杜回在辅氏之战中的失误,恰好在于他没有考虑到自己步战的短处,在不该停留的“圮地”与敌交战,被老人的结草之计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