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37

第37章 近现代(1)

谢化南(1845—1917)

号棠洲,汉阴县人。自幼攻读经史。凡登门求教者,悉心指点,诲人不倦。光绪九年(1883)中进士,授户部主事。甲午战争后,国事日非,化南百感交集,回天乏术,便欲辞官归乡办学,未获准,调任云南思南府知府。莅任未久,因长兄病危,便托故辞职返里,设学堂讲学,倡导教学革新,增设数学、时事政治等学科。后学堂因故解散,谢从此深居简出,专心从事著述。著有《滇程日记》、《庚子扈跸日记》、《京华从政录》、《题媳高氏遗墨》、《读书乐塾诗文》等。民国六年卒。(录《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韩文焕(1853~?)

安康县大同人,生于清咸丰年间。一生致力水利建设,精心研究治水之道,尤关心千工堰水利建设,民国四年(1915)被任命为安康县水利总局第一任副局长。主持千工堰事务及日常工作。在此期间,突出加强灌区管理,率先清查三牌田亩数目,查出需补交水费的官田、黑田,将其核实并公布于众。同时亲自指挥对堰渠的整修建设、水费收支管理,及用水纠纷的处理等。为确保渠水畅通无阻,与正局长陈玉堂邀集首士,制订了《千工堰改良水利条规》,以“兴利除弊,旱涝有备”为宗旨,增设水上巡警,保证灌区内上、中、下三牌受水之户利益均沾,得到广大田户的欢迎。韩文焕因长期呕心沥血工作,积劳成疾,寿终任上。水利总局为勒碑纪念。(纂《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陕西安汉韩氏家谱》)

汪彩凤(?~1937)

原名汪凤学,又名汪陆林,紫阳县瓦房店人。清咸丰十年(1860)入安康“瑞仁班”学艺,为“彩”字派。工行大丑,有“兴(安)汉(中)一把丑”之誉。一生演出汉调二黄传统剧目近百本(折)。其中《龙凤旗》、《大桑园》、《断双钉》、《推涧》、《石迁盗墓》、《薅豆草》、《渔舟配》(摇旦)、《赵云搬兵》等文武丑角和摇旦,颇具特色。尤其是主演《袁文敬降妖》,操各省方言,并融当地端公,道情诸调于一体。加之功力深厚,表情饱满,语言流利,诙谐别致,受到观众喜爱。数十年间,活动于陕南各地,晚年返瓦房店钉瓷碗为生,并带教戏剧爱好者。(录《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张忠乾(1864~1929)

张敦杞次子,人称二老板。号健庵。砖坪厅人。张敦杞死后兄弟分炊,以岚皋为界。东归其兄,其西1000余石稞归忠乾。因分家失和,遂迁居芝家坝(今新坝火神庙),经过十数年经营,到光绪末,已发展有火纸作坊三个;烧(酒)坊两个;油坊四个;石炭窑一个。在兴安府设贸易货栈一处,另置耳朳100余亩,吃稞1500多石,家有常年伙计近100人。此外,每年编竹、木排3~5吊,将山货特产运至兴安府、老河口、汉口等地销售,又将工业品购回,薄利多销,获益不小。还在火神庙大兴土木,计大小天井四方,鱼塘一口、柑桔园,共占地20余亩的地主庄园。直到1949年,张忠乾次子张孝诚(号萍泊)仍是岚皋吃租最多的地主。(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黄炳(1865~1933)

本名黄桂芬,字仲寅,号孝如。宁陕县人。聪明好学。清光绪问贡生。居家深研《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论》、李时珍《本草纲目》,修行医术,为乡里患者治病疗疾。不分贵贱,不论远近,随到随诊,从不额外受人分文。药费有则收,无则赊,贫则免。年年除夕夜,对关口养老院鳏寡孤独及残病无依者,赠以粮米肉菜,使其能和普通人一样过好春节。生性耿介,疾恶如仇,爱打抱不平。民国初,关口保长仗势作恶,取人货财,从不付费,致不少商家破产关门。黄炳义愤填膺,与被害人联名书状,上控于陕西省府,为受害者讨回公道。乡邻们讴歌赞颂:“诗书苦读性怀仁,穷究医经济众民。愤笔书呈民雪忿,千秋令德慰乡邻。”(录《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傅良栋(1866~1935)

号荆仙,安康县城关人。未满周岁时,因家中徒工抱其外出,不慎将其腰背跌伤,徒恐见责而隐瞒不报;翌年春始发现伤残已成,无可挽回。成人后,身高不足四尺,腰背如罗锅,世人称“傅驼子”。傅良栋幼即立志继承祖传医业,在其父指导下,攻读医籍经典,经营祖业明德堂药店,学会各种中药饮片切铡炮炙及丸散膏丹的加工制作,进而研习诊病用药。他问病切脉严谨细致,望候观色一丝不苟,理法方药逐一辨证。对大病、难病、处方左边还用简洁文字注明主症,辩证立法,用药论证。在学术上广采各家众长,又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大凡病者纳泻失常,故健脾胃、清二便,治病之大道。脾胃升,二便通利,始能平安无事”。按其常理论治常见病和多发病,颇能奏效。民国二十八年(1939),安康地区霍乱病流行,死者载道,一些医家和药店害怕传染拒诊拒售药。傅良栋不顾个人、家人安危,救死扶伤,根据霍乱吐泻急骤,抽筋死亡的症状,自立成方,调配成剂,售给患者,救活多人。还重视未病先防,让家人和邻居亲友预防,限制外出活动,得使五十余人平安无恙。安康狂犬病患者甚多,又自配“五虎狂犬丸”,疗效甚佳,成为明德堂药店的名药。(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柴守愚(1867~1920)

字嘏宪,又字古轩,白河县茅坪柴家坡人。幼聪颖寡言,喜文史,十四岁入县学,清同治二十三年(1884)拔贡,光绪三十年(1905)赴日本就读法政大学,宣统元年(1909)回国。先任河南灵宝知事。民国元年(1912)任陕西汉阴县知事,同年十月,改任安康县知事。民国五年(1916)任甘肃定西县知事。任汉阴期间,种鸦片烟者屡禁不绝,且有蔓延之势,守愚严惩种烟首犯曾某,汉阴境内毒卉始得逐渐肃清。后升任兴安府知事,以本郡人出任本郡长官,实心实政,廉洁奉公,严厉执法,消弭匪患。未几卸任,旋又调回兴安府兼安康县知事,倡导工商业,积极支持安康教育,尝为清初兴安诗人刘应秋旧居立碑曰:“处士刘应秋故居”,以志追思。并与安康士绅一起在安康城东八公崖创建奠安塔,以奠底安康。离安康去汉中时,安康士民为赠旗伞,并于兴安府衙门前及万柳堤各立一道《柴公去思碑》。民国九年代理汉中道尹,并在汉中倡修汉盈寇将军之墓并书墓碑。十年六月,南郑纂修县志,守愚序文卷首。并助童颜舒刊印所著《禹贡通释》。民国十一年复调回兴安,任安康学政,倡议开办兴安师范。1926年因病在家,久治不愈谢世。享年59岁。(纂《续修陕西通志稿》)

李裱藻(1867~1939)

字少堂,旬阳县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县高等小学堂入陕西大学堂读书,三十年(1904)简放渭南县任县高等小学堂教员,三十四年(1908)人陕西两级师范学堂优级选科理化科读书。宣统二年(1910)毕业,获中等奖励,授举人并加中书科中书衔。任汉中府中学堂兼师范学堂教员。1912年回旬阳,任县高等小学校校长兼正教员。1913年升任省第一师范学校教员。旋任单级师范学监。1920年获陕西省省长公署兴学奖章一枚。1928年回旬阳任县立龚家梁小学校长。1931年辞去校长,专职教职,授国语、数学、历史等课,直到逝世。先生从事教育凡三十余年,教学中巨细事必躬亲,鸡鸣而起,巡回导视;晚批卷文,斗转而息。龚家梁小学前院宿舍花木,均其手植。一生清苦,素无积蓄,故身后萧条,旬阳县特呈请省府批准,发给抚恤金276元为之善后云。(节《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王樾(1869~1941)

字岚溪,号荫芝。砖坪厅落金坪人。幼锐志学医。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三十年分发甘肃候补知县。宣统三年(1911)后分别任成县、徽县知县。母病,归里奉亲,聘为砖坪劝学所所长、高等小学校长。在劝学所内设“中医切磋会”,以医会友,推行中西医结合疗法,并吸收了一大批地方名医和医学爱好者参加。民国四年(1915)夏,应省政务厅厅长杨开甲(安康举人)之邀,到西安八家巷行医。1916年为陈树藩亲友治病,得陈重用,委任督军署军法课长。1917年被安康地方选为国民政府中央参议员。时与旅省厅民谢焜等联名请更定县名,遂改砖坪厅为岚皋县。1919年升任陕西省警察厅厅长。不久,即退出政界,定居西安八家巷,重开医生行业。1926年,西安围城时,尽力医护伤病员,治愈者颇多,受杨虎城、李虎臣二将军特殊照顾。1931年,西安疫病流行,王樾同儿子王子纬日夜抢救。救活近二万余人,民众赠以“万家生佛”金字匾,表达感激之情。(节《岚皋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陈中谟(1869~1953)

字子嘉,旬阳县大河南人。县学廪生,诗文俱佳。光绪二十八年(1902),旬阳知县刘德全纂修光绪《旬阳县志》,聘为校正。性忠厚,热衷地方教育,凡四十余年未尝辍。旬邑士民爱戴之。李梦彪、张鸿远、何一挥等知名人士咸出其门。人民国,复任县高级小学校长二十余年。中谟授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学生要求极严,有犯者必严加惩处。1928~1932年,任旬阳县教育局长。1934年告休。因誉声卓著,凡地方红白喜事咸请其参加以为荣。尤加意民生疾苦,其乡摊派徭役赋税,辄按户平摊,贫者苦不堪言,而弊端由兹丛生。他力促改革,按吃稞多少分担款项,贫户负担得以减轻。复捐资设立其乡第四保小学,俾贫寒子弟得以读书识字。先生尤擅制作楹联,对仗工整,用语奇特,俗中见雅。如李秾藻与其为儿女亲家,又长期同僚共事,李去世后,他作联挽道:“痛断肝肠哭老友,开口向谁叫亲家”。张鸿远父去世。他以陵墓为题,撰写碑联云:“腰缠两条玉带,怀抱一座金城。”一生诗稿联语及藏书甚多,“文化大革命”中被抄毁。(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姜子瀛

宁陕县关口镇下街人。13岁在汉中戏班打杂学艺,20岁成戏班把式,登台献艺,颇受赞誉。23岁返回宁陕,因当地无戏班,便组织王培恩等人领宁陕青帮大爷焦自新皮影戏箱,连续演出二黄皮影戏达27年之久,年届50岁,当地庙会会首谓姜曰:“你颇有演戏本领,何以只唱皮影戏?”意在促姜演唱二黄大戏,恢复往日胜名。当时石泉县两河卢某的大戏箱要卖,会首承头购回,姜请来汉中杨久龄、朱久昌等各科班艺人教戏练功。民国初年,63岁的姜子瀛任领班长,率民众自乐社赴汉中、安康及川陕交界、湖北境内等地近20个县巡回演出,影响颇大。三年后,戏班返回宁陕。因年迈体衰,退出班社,继续传艺授徒,演唱皮影戏。姜子瀛一生从事二黄艺术,在安康、汉中、商洛及川陕、陕鄂一带享誉极久。1934年农历腊月十八日演出最后一场,退下“亮口”(即皮影屏幕)而逝。从艺71年,享年84岁。(节录《陕西戏剧志·安康卷》、《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郭代藩(1869~1935)

字介仁,石泉县后柳溪人。16岁人县学,22岁中一等举人。擅长诗词,精通医学。后考职列优等,分发补用巡检,指分湖北武昌、郧阳等府任法审员。1919年返陕,在冯玉祥部陆军第三旅任军医正(即主治医师)。1927年返回家乡,任县总区长,创办凤阳千佛洞初级小学,自任校长。在办学中不计报酬,免费给学生发放课本。学规严整,学生成绩都较好。1929年应聘在石泉,江南馆女小和石泉第一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兼任驻石泉军阀部队韩司令私人教师。宣传爱国爱民,对地方教育事业有贡献,当时省府授予他“学优则仕”匾额一块以资奖励。1931年参加修纂《石泉县志》,担任采访,和朱自芳等人一起完成4卷《石泉县志》,流传至今。(节《石泉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刘升闻(1870~1955)

字德卿,旬阳县七里乡龙池湾人。光绪十三年(1887)府试生员,后因丁忧,未赴省试。二十七年(1901)废除科举,求功名无望,遂创立义学,居乡授徒。见乡人缺医少药,往往有庸医害人。于是蒙发学医之念,购置医书,课徒闲暇,熟读汤诀,精研医理。1919年,弃教行医,颇得众誉,选为旬阳县政府参议员。刘升闻诊病讲究辩证,施治精当,尤长于治疗伤寒病。在湖北竹山、竹溪享有盛名。1940年,耗十数年苦读,实践之功,著成《伤寒要诀》一书,脉症汤方俱全,广征博引,价值甚高。(纂光绪《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董炳勋(1870~1943)

字铭竹,安康县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副榜贡生。复入泾阳味经书院学习,肄业后,聘主兴贤学舍讲席。其间钱松年任安康县知县,周恤茕独,捐银四百两重修安康养济院,延董经理,并委邑绅张云汉助之,工峻,董撰《重修养济院碑记》以志之。光绪三十四年(1908),知县王世英奉饬改兴贤学舍为高等小学堂,董任教员。未几,应西安友人之邀,赴省垣任省立中学教职,流寓西安十余年。民国十六年(1927),安康县志局成立,县长郭汝嘉聘董出任安康县志局主事,负责征集文献,考核轶闻,其间与邑贤张紫樵、鲁论等互相切磋研讨,与张紫樵合作编纂《续安康县志》(6卷,手稿本)、《感应宝篆》(8卷,石印本),并点正鲁论私家编纂之《重续兴安府志》二十六卷(未刊行),且为之序云。(纂《重续兴安府志》、《礼丞遗稿》)

桂嘉会(1872~?)

字东林,旬阳县人。光绪癸巳(1893)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会试,于是年四月与上京举人1300人一道,参加以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要求政府变法维新,并在万言书上签名。变法失败后,逃亡上海,辗转回里,以教授终。(纂《戊戌维新史稿》、《旬阳县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谢馨(1870~1952)

字崇山,号伯南,又号白石山樵、海月楼主人、复园老人。祖籍岚皋,随父定居白河县南康家坪。光绪癸巳(1893)恩科举人,乙未(1895)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九年(1903)签分云南省通海县任知县,后任定远、蒙自知县。对当时官场上的人浮于事,尔虞我诈有深刻之认识。故数载为政,除操心民间温饱外,寄情山水,借酒浇愁。辛亥革命后,辞职归里,到上海行医为业。民国三年(1914)归家奉亲。时袁世凯称帝,谢馨四处游说,并致函友好公开反袁。1932年被镇嵩军憨正琨师长聘为顾问,赞襄幕府,寄旅潼关。1933年,邵力子主陕,聘为省府顾问、陕西省经济委员会委员。1935年成为中国国学会会员。复任省主席王一山顾问。谢馨精中医。花甲之年后除吟诗、练字外,常施岐黄之术于乡里,不取酬报,充实生活而已。馨书法极有功底,友好索其墨迹多能如愿,其书法对县内学人影响至深。谢馨抒情寄慨诗文颇多。1933年,鲁秦侠驻白河时,与杨燮堂、陈贤之助资付梓,取名《海月楼诗文杂抄》共六卷,十余万言,是近代白河县出诗文集第一人。白河县第一次解放,闻人民政府开村建政干部进驻茅坪,谢穿着清朝官服,从康家坪前往枣树岭欢迎。(纂《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汪成林(1871~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