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康历代名人录
45429400000045

第45章 近现代(9)

原籍砖坪,清光绪末就学于兴安乙种蚕业学校,毕业后定居于紫阳县高桥镇。其父一生未作官,且厌恶官场生涯,故告诫他不要作官,要做对百姓有益事,加上其母曾跌伤,因此矢志学医。先在家乡随“医师”周国治学外科。1919年去西安随舅父杨益堂(时任陕西督军陈树藩医官)学习内科。1922年回紫阳开设诊所。因医术高明,各地患者纷纷请他治疗,声名远播。1929年3月,驻紫阳的韩世昌部染上瘟疫,死亡20余人。韩亦被传染,派人将曹孔青接至县城求其诊治。曹谨慎用药,一一奏效,使之痊愈。曹对当权者和富绅治病,巧取其钱财,而对一般患者。给钱治疗,不给也治疗,甚至为贫穷人家代付药费。1926年农历正月初二日,他为亲家周岐门之母治病,行至洞河水磨沟口。见一“死儿”弃置路中。尚有气息,手脚微动,经打听是村民王某之子。当即给王家送去,王诉苦说:“儿生下后即病,已经一个多月。服药无效。病重家穷,无力再治,只好抛弃路中。”曹即叫王某随他上街,亲为处方,拣药两剂,代付药钱,令其速回给儿服下。他从周家返回途中,特意绕道王家询问服药后病状。再为处方。20年后,他再一次从王家门前经过,忽听锣鼓喧天,一老妇请他进屋喝茶,惊诧间,老妇领新郎、新娘向曹跪拜。老妇感激地说:“这就是先生救回我的弃儿,今天他娶媳妇。”解放后,曹孔青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县人委委员、县卫生协会副主任和省政协委员。1957年4月,被安康专署聘为中医药顾问。次年因病辞职返紫。任中医药顾问时,编著了《中药入门》、《麻疹诊治概要》、《脑炎》、《霍乱与泻泄》等医药学著述,由专署印成小册子。1959年,又将自己40多年的临床经验认真总结,并将所治过的疑难危症择其优者口述出来,由中医张时之记录整理近百例,定名为《通俗医话》,油印成书,在紫阳医务界广为流传。(节《紫阳县志》三秦出版社1989)

杨叙五(?~1949)

本名大伦,字叙五。宁陕县江口街人。民国初肄业于省立第一中学。擅长书画、楹联,才学超人。其书法刚劲有力,绘画栩栩如生。因时局动荡,隐居山村,从事教育,兼以务农,不入政界。1925年担任江口小学校长,时有国民党部队占据学校,他设法借用彭氏祠堂为临时校址,使学生有就学场所而不致辍课。杨叙五喜作楹联,对仗工整,文辞并茂,如:“将相本无种,只要三民发展,五权精通,纵浮家泛宅,卧薪尝胆,还叫寸株成大树;男儿当自强,端秀二典纯熟,廿史谙练,虽餐风宿露,履雪踏霜,莫把粉柳认枯杨。”写恢复经商楹联为“兴趣又重提,经之营之期饱暖;隆业今再振,悠也久也利源长。”为宁陕江口一带戏楼撰联云:“唱戏略酬神恩并观生旦净丑如何上场;还愿聊表人意且看公侯将相怎样下台。”“上街下街一道冷街,甫立集景像变更,转眼萧条成闹市;名场利场全是戏场,乍登台态度即变,回首假意作真情。”(节《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胡文通(1890~1963)

汉阴月河乡人。家贫未读书,从人学厨,经朋友引荐,在“和厚生”店铺行炊。几年后,辞聘开设餐馆,红白喜事应雇替人做厨。他经严师传授,加之虚心好学,厨艺日趋精湛,刀法细腻,作料讲究,注重火候,享有“一快二好花样多”之美誉。民国间,城内外士绅家过事(泛指红白喜事)皆争相延请,少则几席,多达百席,他操持得有条不紊。所烹调的“海参汤”、“鱼肚汤”,“鱼翅汤”、汤清味醇;烧熊掌肥而不腻;甜食“烧荷花”、“烧玉米芯”、“蜜饯莲子”、“炮花油糕”更是精绝,取材普通,而色味俱佳。他经手制作的“福寿双桃”、“供仙”、“万事如意”、“三鼎家”、“花好月圆”等看盘,造型奇巧,给人美的享受。汉阴县办丧事时所设“转席”,品种多,时间短,十六个单菜花样翻新,在三四小时内需三次供给礼宾先生食用,一般技艺的厨师常顾此失彼,他却应付自由。胡文通事厨50余年。在汉阴成为“烹调状元”,慕名求艺者踵相接,他从不吝赐教,带出不少有名厨师。他常对徒弟们说:“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鼓励他们好学上进。(录《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杨安荣(1891~1948)

祖籍紫阳县城关。自幼酷爱戏剧,尤喜汉调二黄,擅演旦角。族人反对其嗜好,欲动刑处置,闻讯逃至汉阴,拜涧池铺汉调二黄能人徐海澜为师,从此客居涧池,潜心学艺。历经数年勤学苦练,技艺日精,声名大噪。民国十五年(1927)与吴玉燕创办“德燕”社剧班,蜚声陕南和川北各县。杨安荣擅演青衣正旦,表演细腻,做戏认真。在饰演《琵琶词》、《三官堂》、《哭碑》等剧主角时,唱腔人情,催人泪下,人称“活香莲”。他常教诲生徒说:“戏好唱,情难入。”“做戏要人情,唱词要动人”。他一生从艺、尊艺,更重养艺。每值淡季,他便把戏班带回涧池休整,用他卖艺购置的十二石(约7.5亩)水田的租稞补充戏班中无家可归者的生活费。因此,每值开戏旺季。“德燕社”名角汇集,行当齐全,剧目丰富,深受群众欢迎,成为安康地区的有名戏班。(录《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胡道任(1891~1980)

字伯勋,宁陕县沙坪人。1909年毕业于江口高级小学,遂考入省立陆军小学,1913年8月,又考入陕西省陆军测量学校地形科。毕业后,分配到测量局担任一等测量科员。1934年参加泾惠渠的测量工作。1940年选派参加国家测量总局在贵阳举办的天文磁力训练班,学习十分认真,三个月的学习,即掌握了用高等仪器测量天文点,在地图上决定经纬度的办法。抗日战争时期,国家总局在宝鸡刘家殿创办中央陆军测量学校,宁陕和关中一些考生要求胡为他们补习数学,胡即在西安开办数学补习班,宁陕县竹山考生王忠孝、江口考生李桂林分别考取一、二名。胡深受启发,认为“山区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乏育才之人。”经过反复考虑,于1946年1月回到家乡,在江口小学六年级任教。解放后,胡道任先后在沙沟、江口、关口小学任教,多次谢绝了省测量局的聘任,在回信中说:“山区缺乏人才,我甘愿在山区当一名小学教师,做一辈人梯。”(节《宁陕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刘重民(1891~1946)

行三,派名鑫家,别名仲平,号静平,汉阴县人。青年时就读于西北大学,受辛亥革命影响。1927年3月返乡,时曹颂钧任汉阴县长,横征暴敛,百姓不堪其累,积怨甚深。刘重民挺身而出,串联各乡镇农民,成立汉阴县驱曹委员会,发起抗暴驱曹运动。东西二区首先响应,南北各乡亦陆续加入,组成一万多人的农民抗暴队伍。用笊篱、木瓢糊上白纸,画上曹的凶恶嘴脸,写上“我们要吃你的肉,寝你的皮”等字样,背上农具,牵着耕牛。涌向县城。曹颂钧惊慌失措,下令紧闭城门。愤怒的农民暴动队伍将县城团团围住。是夜,刘重民书写了“请明日罢市”字条,派人联络城内各商号、学校。次日,学生罢课、商民罢市。曹苦求驻军营长王韵秋出兵弹压,而王韵秋对曹搜刮民财、中饱私囊早已不满,拒绝曹的要求,按兵不动。曹束手无策,再托士绅胡勉斋、薛叔臣、欧抚承、温祖藩等出城与农民谈判,未果。曹玩弄欺骗伎俩,答应暂缓催缴各项捐款,农民信以为真,纷纷退散。曹乘机逮捕了刘重民,施以非刑拷打,刘重民忍受酷刑,仍滔滔历数曹的罪状。曹恼羞成怒,欲以“煽动民变”罪将刘重民杀害。受骗的农民十分气愤,抗暴队伍重新组织起来包围县城,强烈要求释放刘重民。曹颂钧继续玩弄花招,一面派人出城谈判。一面将刘重民秘密押送汉中军阀吴新田总部。暴动队伍迅速选派代表,前往汉中营救。鉴于民愤难平,吴新田无奈革除了曹颂钧的县长职务,释放了刘重民。后来,乡民编写了《刘三骂曹》的戏本。在全县巡回演出,大为轰动。1930年,刘重民出任安绥军少校秘书,不久调任镇坪县县长。1933年春调回任汉阴县县长,次年六月,为平息地方匪患,深入虎穴,劝说匪首“狗大王”投降,不幸身负重伤。1935年因疾辞去县长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担任涧池小学、汉阴中学校长。1936年4月29日,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了汉阴中学,逮捕了正在课堂学习的进步革命青年李伯能,刘赶到县府愿以身保释,无济于事,李伯能终被杀害。刘愤而辞职。(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黄通顺

汉阴县涧池铺人。年幼家贫,仅读过二三年私塾即弃学从艺制蜡,人称黄蜡匠。年长省事,借本经营,交易公平,生意日旺。至民国十九年(1930)前后,已购置田课60余石(约37.5亩),成为当地殷实之家。1935年,黄通顺慷慨将水课田24石(15亩)捐给涧池小学,作为贫寒子女助学金。县府嘉其义举,成立了“黄氏助学金理事会”,并赠“义重桑梓”匾额予以旌奖。涧池镇濒临月河,河面上仅有一架木桥,客商行人往来甚是不便,时有落水者,打架斗殴频有发生,为便乡民,他又捐水课12石(约7.5亩),在荡家湾另搭木桥一架,舒纡了交通,行人无不称其尚贤好义,是大善人。(纂《汉阴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曹洪山(1892~1965)

安康县人,12岁出家学道,道名崇培,曾云游武当,峨眉唱经修行。幼年即爱汉调二黄戏曲,22岁离开道观投安康梅子铺皮影班,从二黄艺人刘福林学戏。工唱生角,后搭大戏班登台于汉中、安康等地演出,1922年安康同心社建立后,广纳名角,曹往投,不久就成了“靠箱把式”,并鼎立辅助凌成佑管理戏班。建国后转安康人民剧院(安康汉剧团)至故世。曹洪山在修道期间,做课喊韵为“应符韵”,发声讲求中州声韵,与汉调二黄戏唱腔发声的基本音韵相同,经长期琢磨实践,将通调巧妙融合于戏曲唱腔中,具有韵味悠扬、浓郁,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他生就一口边音嗓门,比一般人唱调高出5至8度,音色明亮。他的边音唱腔多有推崇与随习者,“东华帝君下天堂,托化人间曹懒王(曹洪山绰号)。经韵功底边音唱,看戏全凭听声腔。”这首民间口头传唱的诗句,就是对曹洪山唱念艺术的美誉。1960年前后为安康戏曲发掘组提供亲身经历和见闻的戏曲活动情况,口述剧目和音乐唱腔资料。传徒龚敬荣,顾铭等皆安康汉剧团名演员。(节录《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三秦出版社1994)

谢俊谦(1892~1948)

号逸堂,安康人,住流水店陈家坝,出身贫寒,父母早逝,靠兄长养育成人。少年时就读于流水店私塾,后人安康三官店学堂读书。1916年考入西安高等学堂,接受近代科学的启蒙教育,半工半读完成学业。他决心求知报国,振兴民族。1919年在西安考取官费留学生,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名古屋医科大学。1927年回国,在东北沈阳满铁医院任医师,后到汉口同济医院担任院长,并筹办长江医院和长江大药房。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秋返里省亲,并谋划迁院事宜,得到地方政府和家乡父老的支持。翌年,举家西迁,在安康城内西大街兴办长江医院,以精湛的医术服务人民。见家乡父老受鸦片烟毒害甚深,动员各方捐款成立安康戒烟院,后改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中心卫生院,任首届院长,并捐款资助地方卫生事业。后辞去院长职务,全力经营长江医院,收徒传医,造就人才。抗日战争期间,美军残害安康百姓,伤者甚多,谢俊谦出于人道主义和桑梓情谊,救治多人。在安康,他是西医科学的传播者,病逝后,由妻子耿瑞生(日本产科学校毕业)和侄儿谢德轩继承其事业。建国后,耿瑞生效丈夫德行,向国家捐赠医药器械,表达拥护新社会的赤子之心。(录《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张建昌(?~?)

安康城东张滩人。光绪丁酉科(1892)乡试中举,宏学博识,任侠好义,热衷桑梓教育,兢兢业业,为众人所拥戴。清末,朝廷迫于社会舆论,开始改革学制,颁布《奏拟教育会章程》,令各地实行。知县王世英谕示学界设立安康教育分会。张建昌邀合同仁,互为联络,支持新法,最终由刘衡钧、许鸣凤、张建昌、鲁论、王愨、傅春暹、许仁澍、程荡平、阮善述、凌松翘等10人为发起人,宣布成立安康教育分会。在第一届会员大会上。一致通过推荐张建昌出任教育分会下属劝学所总董。劝学所乃是全境办学之总汇,亦即境内学堂、学务的首脑机关。安康由于初办,教育分会根据境内学堂分散的实际情况,将劝学所列为分会下属机构,城内师范讲习所、女子学堂由分会主管。而城内为贫民及其子弟开办的“夜课”、“半日学堂”和境内16所初级小学堂概由劝学所负责。他除了帮助农村各小学堂整饬编制,解决经费外,对城内的“夜课”、“半日学堂”,更是时时萦怀于心。宣统元年(1909),由于教育经费紧缺,知县钱松年拟议撤销夜课和半日学堂,张建昌以为贫民教育创之不易,要求继办,经费问题由自己想法解决。为此他慨然捐出半年俸金,钱松年被张建昌真情所感,亦解囊相助。解决了夜课和半日学堂经费。民国三年(1914),张建昌由于深孚众望,被选为陕西省礼仪议员,负责安康学界礼仪教化事。这年冬天,白河县人柴守愚,以本郡人署理安康县事,张建昌、程荡平、许鸣凤等趁机倡议修建县城下游巴公崖顶塔刹,以补其处地势之缺点,以振安康文风之颓败。得到柴守愚许可,于是兴工庀(音匹。具备、治理之意)材,三年而塔成,遂定名“奠安塔”,取奠定安康之义。民国四年,国民政府鉴于劝学所裁并,各地教育无人专管,学校和学生人数锐减,于是又恢复劝学所,“佐县知事办理行政事宜”。柴守愚礼请张建昌复出,担任劝学所所长一职。民国十二年(1923),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各地劝学所改为教育局,于是张建昌成为安康首任教育局长。(纂《重续兴安府志》、《安康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凌成佑(1892~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