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语汉字东方文学(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600000008

第8章 标点符号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标点符号,读文章的人,要自己断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音逗)。约在宋代时,开始有了“。”和“,”明代时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到了近代,我国知识界又吸收了国外的标点符号,于是出现了我国的标点符号系统。

19世纪,广东人王炳耀,首先根据我国古代断句法,吸收我国新式标点,草拟了称之为“读之号、句之号、节之号、段之号、问之号,等十种标点符号。1919年,陈望道写出《新式标点的用法》,详细、具体地介绍了10种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出12种标点符号,我国开始有了“标点符号”这一名称,其体例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解放后,国家出版总署总结了“五四”以来人们使用标点符号的规律,于1951年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凡14种,至此,标点符号更趋完善。

最早的标点和符号

西方国家使用标点符号最早不早于11世纪,而中国则早在5世纪便开始使用标点和符号了,到北宋时,中国使用的标点和符号已过17种。

在西凉至北宋的敦煌遗书中,可见到许多有标点和符号的文献资料,其中有句号、顿号、重文号、省代号、倒位号、废读号、删除号、敬空号、篇名号、章节号、层次号、标题号、界隔号、绝止号、勘验号、勾销号、图解号等,其中顿号、句号、勾销号等与今天的大致相同。重文号…N’,表示重读;省代号亦写作…N;倒位号即颠倒前后二字之位置;废除号有“……”与“I、I:、Id、等,点数多少不定,一至四点均可,标于字上;删除号为在字上划黑线,一为黑框圈;敬空号“厂”今已不用;章节号用以分条;标题号至今仍为非正式行文或用于特殊场合,如广播稿。

图解号形状为翔燕形,使用时起提挈纲领、综析要旨、快速记忆之作用,类同于批注文章精要重点句段之法。

5世纪至11世纪中国标点和符号,有一符多用或一号多符之特点,表明尚处于有待规范标准化、科学化的不成熟阶段。

清末,在汉文中使用统一的标点符号的呼声日高。

1897年,广东东莞人王炳耀倡议采用10种标点符号,但反响甚微。

1904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英文汉诂》时,最早使用外国的标点符号。

1909年,鲁迅与周作人翻译出版《域外小说集》,使用了多种新式标点符号。

但全面系统引进标点符号的,是语言学家陈望道。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发表《标号与革新》一文,介绍国外通行的标点符号10种。同年5月起,上海出版的着名刊物《新青年》率先使用白话文体,同时使用新式标点。随后不到半年时间,全国四百多家报纸杂志“一拥而上”。

在此形势下,着名学者胡适、钱玄同等联名向当时的北洋政府建议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教育部遂于1920年2月训令全国,公布采用12种标点符号。

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制订《标点符号用法》。199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刊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的《标点符号用法》。这次的修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标点符号由原来的14种增加为16种,即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2.简化了说明;3.更换了例句;4.针对书写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说法也做了相应的改动。

几种较特殊的符号

1.连珠号(……)连珠号常用来表示文中整句、整段的省略或删节。一般两个省略号连在一起使用。

2.波浪号(~)常用于代替重复的字和词。波浪号可代一个字,也可代一个词。字典、词典解释字义,举例说明词义时经常使用。

3.隐讳号(×)隐讳号用于不需要说和不便明说的姓名、地点、日期、数字等。本身没有表示何种读音,朗读时可念作“某某”“叉叉”。

4.虚缺号()虚缺号表示这个字残缺或字迹不清,无法辨认。朗读时可念“什么”。

5.星号(*)星号一般用在不超过三个注释(且多为自注)的有注的句子后面。例: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

6.“/”表示诗句分行。

7.放在杂志封面所刊重要文章的题目前,以示醒目。

8.放在一篇文章末尾,以示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