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创造中华美食(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46199900000053

第53章 各地的特色主食、小吃和菜肴

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口味不一,有很多有趣的主食、风味小吃和菜肴。

“米粉”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地方风味小吃。主要是壮族、汉族的饮食习俗。在广东、广西、云南、湖南一带很流行。形如细条的米粉,在广西叫“线粉”,在云南叫“米线”。食用时,根据烹调方法的不同,又各有称呼。

将米粉和各种配料、佐料凉拌而食的,叫“凉拌粉”。将米粉放在滚水锅里烫熟,捞起,不放汤,加配料、佐料,叫“冒热粉”。加汤,称“汤粉”。将配料、佐料另行煮熟放于一容器,由吃食者自行安排,叫“过桥米线”。此外,根据米线中所放佐料的不同,又有“叉烧粉”“牛肉粉”“鸡肉粉”“螺丝粉”等多种米粉,很受欢迎。

“狗不理”包子,是又一种有影响的风味小吃。传说一百多年前,有个叫高贵有的14岁的孩子,只身来到天津,在一家蒸食铺当小伙计。高贵有小名叫“狗不理”,人虽小,却很机灵,做的包子又快又好,卖得很快。后来他自己也开了个铺,专售自己做的包子,被称为“狗不理”包子铺。在天津,高贵有是最早放骨头汤做馅、第一个用米发面做包子的,他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肥而不腻,味道鲜美,所以名声越搞越大,远近闻名。

吃“香竹饭”是傣族人的一种饮食习俗。西双版纳的森林里,有一种蕴含清香的竹子。每年秋收后,人们采来香竹,用新米制成香竹饭,十分可口。做法是,将香竹砍成一段段竹筒,注意保存好里面的竹膜。装入新米,掺水,留一定空隙,以芭蕉叶将洞口塞紧。待竹筒内的米浸泡有数小时后,放到火上烤。先弱火,后旺火,不时翻动。烤熟剖开,即可食用,芳香扑鼻。

“冰糖葫芦”是北京街头很有名的小吃。所谓冰糖葫芦,实际上和葫芦并无关系,而是一串串用竹签穿成、裹满冰糖的果子,如山里红、海棠果等。春节前后,北京街头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小贩,他们肩扛草把子,上插一串串火红娇艳、晶莹透亮的冰糖葫芦,沿街叫卖,为岁末的北京街头平添别有情趣的节日气氛。

“烤全羊”,蒙语称“昭木”“好尼”“日西哪”,是蒙席上的一道名菜。

色、香、味、形俱佳。做法是,选两岁左右的肥绵羊一只,用水烫去毛,开内脏,调料腌制腹腔,刷上糖色和香油,风干后放入烤炉。四五小时后可出食。色泽全红,皮酥脆,肉鲜嫩脆,香飘满室。食用时,先全盘托出,整羊卧盘中,羊脖系一红丝带,示吉利和隆重。客人看后再分割好送上桌,随带合页饼、葱段、黄酱、醋、蒜末等。

“佛跳墙”,福建的一道古典名馔。相传创始于清代光绪年间,一家老板宴请布政司官员,老板娘亲自下厨。仿照古人用酒坛煨制菜肴的方法,将鸡、鸭、火腿、猪肚、羊肉等20余种原料加工后,放入一个绍兴酒坛,制成香味醇厚的佳肴,官员吃后叫绝。这位官员回去后,也设法叫人仿制。他以海鲜、鱼翅、干贝、海米等为主要原料,减少禽肉类,加工后,口味较前更好,不油不腻,鲜美诱人。从此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有位文人当即赋诗云:“坛放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众人称好,“佛跳墙”名由此传四海。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还有许多别具特色的主食、小吃与菜肴,以上提到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但略述几例,也大体可有个粗浅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