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08

第8章 需水天需

坎上乾下

【原文】

需①:有孚②,光亨,贞吉③。利涉大川。

【注释】

①需,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坎上乾下)。需的下卦为乾,乾为天,上卦为坎,坎为云。天空浮云积聚,正是降雨在即之象。所以卦名为需。需,等待。需,从雨从而。而是天宇的隶变。需从天雨亦与卦象相吻合。

②孚,俘的本字。《周易》多处“有孚”,多指抓到俘虏。

③光,借为广。光亨,贞吉,贞兆辞。

【译文】

需卦:抓到俘虏。大吉大利,吉利的卜问。有利于涉水渡河。

【原文】

《彖》曰:需,须也①。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②,位乎天位③,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注释】

①需,《彖辞》释为须,犹待也。

②《彖辞》释“孚”为忠信,光为正大,亨为通达,贞为中正。与经意有别。

③位乎天位,《彖辞》此解依九五爻象、爻位为据。需的下卦为乾,乾为天,九五居上卦中位,处天之上,故曰位乎天位。

【译文】

《彖辞》说:需,意思是等待。危险在前,人有刚健之德,不会贸然陷入危险之中,照理也不至于困窘穷迫。“需卦具有诚信、正大、通达、贞正的品德”,因为九五之爻处在上卦的中位,具备至中至正的本性。所以有利于涉水渡河,所往必有功。

【原文】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译文】

《象辞》说:需的上卦为坎,表示云;下卦为乾,表示天。云浮聚于天上,待时降雨是需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可以宴饮安乐,待时而动。

【原文】

初九:需于郊①,利用恒②,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注释】

①需,等待,停驻。

②用,于。利用恒,犹言利于长久等待。

【译文】

初九:在郊外等侯,应该照旧等待下去,没有危险。

《象辞》说:在郊外等候,是说不能冒险前进。照旧等待下去,没有危险,这是因为待机而动没有违反正常的原则。

【原文】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①,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②。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注释】

①沙,沙地。沙地难行。需于沙,喻指人处于待机之时而陷入不能迅速反应之境。言,借为愆,错误。

②衍,孔广森说:“衍,借为愆。”中,这里指自身。

【译文】

九二:在沙地上等待,稍微有过错,最后还是吉利的。

《象辞》说:在沙地上等待,沙地软柔难通行,将有延误事机之失,这过失在自身。虽然稍微有过错,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

【原文】

九三:需于泥①,致寇至②。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③。

【注释】

①泥,泥淖之地。需于泥,喻指人不善择地,身处险恶之境,将会招来意外之祸。

②致,招致,招惹。

③敬,郑重。

【译文】

九三:在泥淖中等待,把强盗招引过来。

《象辞》说:在泥淖中等待,泥淖污秽,环境险恶,灾难就在附近。由自己招致了强盗,但郑重谨慎,随机应变,就可不受损伤。

【原文】

六四:需于血①,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注释】

①血,血污之地。需于血,喻指人身陷万死之地。

【译文】

六四:起初在血泊中滞留,后来从凶险的陷阱中逃脱出来。

《象辞》说:在血泊中滞留,坐等不测的命运降临,六四之爻处在九五之爻的威逼之下,只得顺从强者,听从摆布。

【原文】

九五:需于酒食①,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注释】

①酒食,这里指酒宴之上。比喻人处境优容,升腾待时。

【译文】

九五:在酒宴上等待,这是吉利的占兆。

《象辞》说:有酒有肉,吉利之兆,因为九五之爻处于上卦中位,象征其人有中正的品德,自能择善而居,处优容之境。

【原文】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①,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②。虽不当位③,未大失也。

【注释】

①速,召请,延请。不速之客,犹言不请自来的客人。

②王念孙说:“吉下当有也字。”

③虽不当位,高亨说:“按上六是阴爻,居阴位,正是当位,可见传文有误。疑虽当读为唯。不当作其。”此说甚是。

【译文】

上六:进入地穴式的房屋,有三位不速之客来到,恭敬地接待他们,结果是吉利的。

《象辞》说:不速之客来了,恭敬地接待他们,结果是吉利的。因为全卦阳刚过甚,逼压阴柔,但是上六处阴位,位置合适,所以有惊无险,没有大的损失。

【解析】

大部分古人出行客居,自然和今人游山玩水、消闲遣闷、联络友情不一样。他们没有那么多闲逸轻松的时光,日常时光和精力大多被生产、生活中谋生的活动占据了,出行客居总同某一具体的实用目的有关,主要是经商贸易或征战、求婚等。因而,自然山川风光的绮丽,季候物象变幻与内在心境的共鸣,似乎被视而不见。在道路阻隔、交通工具简陋的情况下,首先让人关心的是顺利与否,出行前就必定要叩问神灵。出行中有泥泞坎坷风雨霜雪等天然险阻,有强盗出没洗钱害命等人祸,当然也有路途坦荡、酒足饭饱睡香的愉悦畅快。透过这幅吉凶交织、苦乐掺杂的出行客居图,我们在驰骋的想象中完全可以领悟到:这是漫漫人生旅途的缩影。

【故事】

需卦具有诚信、正大、通达、贞正的品德。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可以取得“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与他注重诚信、正大、通达、贞正的品格有关,这正是“水天需”的最高境界。

李世民对大臣“以诚相待”

贞观元年(627),有人向唐太宗李世民上书,请求清除朝中佞臣。唐太宗见信十分重视,把上书之人叫来亲自求教清除佞臣的办法。

唐太宗问:“请问谁是佞臣?”

那人回答说:“我一直在民间,不了解朝中官员,因此无法知道谁是佞臣。”

唐太宗又问:“你既不知道谁是佞臣,那么我怎么去清除呢?”

那人神秘而自信地说:“陛下可以假装与群臣商量大事,然后见机佯装发怒以察看各个官员的反应。那些坚持真理,不肯屈服陛下的,乃是忠直之臣;相反,畏惧主怒,而且顺着陛下意志说话,不顾理直理歪的人,便是奸佞之臣。佞臣一经查出,陛下要清除自然也就不难了。”

唐太宗一听,耸然动容,为照顾那人的面子,才尽量和颜悦色地说:“你所说的办法虽然很好,但那是诡诈之术。君是源,臣是流。源头混浊而要求支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君主自己用诈术,就无法要求臣下正直诚心。朕现在所需要的是以诚待臣,以至诚治天下。对于前代各帝王用诈谲小计对待臣下的做法,深以为可耻。所以你所献之策即使有效,朕也不可能采用。”

“以诚相待”,就是要推心置腹,不靠诡计奸诈,全凭热情、义气或者共同的志向联结在一起。我们说李世民是个智谋大家,他并不是想不出奸诈奇谋,在他开创唐朝、剿灭群雄时,实际上也采用过不少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诡计,但在他登基后的和平统治时期,尤其是对于自己心爱的将领、大臣,基本上都做到了光明磊落、以诚相待。而这种凭意气相投、志向相同才联结起来的君臣关系,也正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健康、最有力量的人际关系。

正因为唐太宗能以诚相待,对臣下推心置腹并事臣以礼,贞观年间的众多能臣往往人尽其才,尽心尽力。房玄龄“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甚至病危之际,还卧床作书劝谏唐太宗不要远征,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岑文本被任为中书令后,“夙夜勤力,躬自料配,筹、笔不去手,精神耗竭”,直到最后“暴疾而薨”。其他如马周、魏征等人无不竭智尽能毕其力。

我们不能否认,贞观之治之所以有名,除了因为经济迅速恢复、贤能济济一堂而外,与唐太宗能够以城相待、事臣以礼不无关系。贞观之治的一大特色便是人际关系纯真,民众心理健康,忠言直谏畅通无阻。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