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46346500000009

第9章 讼天水讼

乾上坎下

【原文】

讼①:有孚②,窒惕③,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注释】

①讼,卦名。本卦是异卦相叠(乾上坎下)。讼卦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坎,坎为水。《集辞》引荀爽说:“天自西转,水自东流,上下违行,成讼之象。”此言以物象而喻人事,如果人与人相舛,必生争讼。讼,《说文》:“讼,争也。”

②孚,古俘字。易卦贞事辞本属实际事务的零散记录,后来拾掇成文,上下文多隔阂难通,为将此断烂文字释读通顺,译文稍加添补。

③窒,借为。《广雅·释诂》二:“,惧也。”窒惕,犹言惧警惕。

【译文】

讼卦:虽有利可图(获得俘虏),但要警惕戒惧。其事中间吉利,后来凶险。占筮得此爻,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不利于涉水渡河。

【原文】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讼,有孚①,窒惕,中吉”,刚来而得中也②。“终凶”,讼不可成也。

“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渊也。

【注释】

①《彖辞》释“孚”为诚信。

②刚,指九二、九五之爻,阳性,为刚,所居分别为下卦中位,上卦中位,故又曰“得中”,喻人有刚健之性而得中正之道。

【译文】

《彖辞》说:讼,上卦为乾,乾为刚,下卦为坎,坎为险。为人外刚健而内阴险,这是喜斗好争之性,亦是讼的卦象。“讼卦辞说,人虽有诚信之德,但须警惕戒惧,之所以中间吉利”,因九五、九二之爻居于上下卦的中位,象征刚健之人得中正之道。“后来凶险”,因为诉讼终不获胜。“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因为九五、九二之爻象表明其人得中正之道,必获贵人之助。“不利于涉水过河”,恐怕坠入深渊。

【原文】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文】

《象辞》说:上卦为乾,乾为天;下卦为坎,坎为水,天水隔绝,流向相背,事理乖舛,这是讼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杜绝争讼为意,从而在谋事之初必须慎之又慎。

【原文】

初六:不永所事①,小有言,终吉。

《象》曰:不永所事,讼不可长也。虽小有言,其辩明也。

【注释】

①永,久,持久。

【译文】

初六:做事不能持之以恒,稍有过错,最后还是吉利的。

《象辞》说:做事不能持之以恒,说明官司不可能长久打下去。虽然稍有过错,但争讼双方的是非曲直终将辨别清楚。

【原文】

九二:不克讼①,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②。无眚③。

《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自上讼下,患至掇也④。

【注释】

①克,成功,胜利。不克,犹言失败。

②逋,逃亡。邑人,指邑中奴隶。

③眚,灾祸。

④掇,借为辍,止。

【译文】

九二:讼事失败,归到采邑,三百户奴隶逃亡。没有大的灾祸。

《象辞》说:讼事失败,逃窜回家,这是躲避反讼。小官与大官争讼,败讼而归,势在必然。幸好灾难没有进一步扩大。

【原文】

六三:食旧德①。贞厉②,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象》曰:食旧德,从上吉也③。

【注释】

①旧德,先人遗业。食旧德,喻指失势贵族依赖先人遗业过活。

②贞厉,贞兆辞。贞,卜问。厉,艰难。

③上,先人,祖上。

【译文】

六三:依赖先人遗业过活。卜问得险兆,但最后是吉利的。但是,如果服务于王事,谋取利禄,却不会成功。

《象辞》说:依赖先人遗业过活,因为六三爻象表明,居于九四之下,只有凭借祖上余荫才获吉利。

【原文】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①。安贞②,吉。

《象》曰:复即命渝,安贞不失也。

【注释】

①复,返回。即,服从。渝,当读为谕。《说文》:“谕,告也。”命渝,这里指判决。

②安贞,贞安之倒装。犹言卜问平安。《彖辞》释“安”为恪守,释“贞”为中正。与经意有出入。

【译文】

九四:讼事失败,败讼回家,服从判决。卜问平安,得吉利之兆。

《象辞》说:败讼回家,服从判决,安守本分,不失正道。

【原文】

九五:讼,元吉。

《象》曰:讼元吉,以中正也。

【译文】

九五:争讼,筮遇此爻,大吉大利。

《象辞》说:争讼而大吉大利,因为九五之爻居上卦的中位,像人守中正之道。

【原文】

上九:或锡之带①,终朝三褫之②。

《象》曰:以讼受服,亦不足敬也。

【注释】

①(pán)带,皮革制成的腰带,大夫以上的官员始得系之。

②终朝,犹言终日,即一整天。褫(chǐ),剥夺。

【译文】

上九:王侯赐予人以绅带,但不满一天,三次赐予三次革夺。

《象辞》说:某人因为讼事而得到赐予绅带的殊荣,这不是值得尊敬的事。

【解析】

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总避免不了有争斗,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争斗的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或者为权力,或者为金钱,或者为名誉,或者为恋爱婚姻,或者为家务琐事??一言以蔽之,人们之间的争斗,总与利益有牵涉。小则动口舌、动手脚,大则动干戈、搞暴动。讼卦为我们展现的,便是几千年前古人争斗的真实图景。

争斗未必全是坏事,其中肯定有正义和非正义、进步与反动的原则区分。参与争斗也未必是好斗,《水浒》中的英雄好汉是被逼造反,“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世事的险恶,多半映衬出人心的险恶。可以说,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总会伴随着争斗,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动力。

【故事】

在各种各样、永不停息的争讼中,陈平依靠忠信正直的品行消除了别人的疑虑。

陈平得信于刘邦

《史记·陈丞相世家》有这样的记载:陈平,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人,家境清贫,好读书,初事魏咎,继事项羽,后归汉。他通过魏无知推荐得见刘邦。刘邦跟他谈话,见他有才智,很高兴地问:“子之居楚何官?”陈平答:“为都尉。”当天,刘邦就任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诸将知道了都为之哗然,说:“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刘邦听了,更加厚待陈平。

过了一段时间,周勃、灌婴等大将也对陈平有意见,认为刘邦如此信任陈平不当,都谗毁陈平说:“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刘邦听了也起疑,便叫魏无知来,责备他为何推荐陈平这样的人,无知说:“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拒,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刘邦又叫来陈平,责备他说:“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上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减臣话有可中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刘邦见他说得有道理,使人向他道歉,厚加赏赐,擢升为护军中尉,监察全体官兵。从此,诸将不敢再谗毁陈平。

陈平(?─前178),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好黄老之术。秦末反秦起义中,先事魏王、项羽,最后跟随刘邦。他曾为刘邦屡出奇计,功勋卓著。汉惠帝时,任丞相。吕后称制,他伪装纵情酒色,不理政事。吕后死后,他与周勃一起诛杀吕氏诸王,迎立文帝即位,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贡献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