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因为身教不同于单纯的言教,它具有形象直观性、动情性和个性影响的系统性。由于形象直观,身教就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拓展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道路,身教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从人的意向活动来分析,身教更具有言教所无法比拟的强烈的动情性。动情就是触动情感。动情决不仅仅是言教所能实现的,而且必须由教师的全部人格来实现。身教不能光有客观的必然性,在身教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身教才能如愿以偿。
教师的身教不同于家长的身教,教师的身教代表着人类文明传递中的社会价值,教师的身教首先是靠集体的智慧和品质、集体的意志和情感来实现的。如果教师集体是勾心斗角、倾轧嫉妒、诋毁贬斥的,那么,其身教结果是不会好的,如果教师集体是取长补短、团结友善、互相支持的,那么它所进行的便是强有力的、志同道合的集体身教,必然能影响出良好的学生集体。凡要求学生做到的事,为师者必须首先做到,要使教师集体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强有力的战斗集体,从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身教还要重视师生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教师板着面孔,学生敬而远之,施教者不会收到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大喊大叫,并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消极反抗。因此,如果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即使是严格律己、德才兼备的教师,其身教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为了更好地教好学生,光有知识是不够的,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应当行动,要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处处为人师表,把自己的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使自己的一切行为成为学生的表率。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天下午,我正讲着课,突然“哇”的一声,小明同学吐了一地,时值盛夏,一股难闻的气味立刻充满整个教室,小明同学脸色苍白,汗珠从额头上渗出来,痛苦地趴在桌子上。见他这样,我的心紧紧地揪在一起。同学们的表现呢?有的捏鼻子,有的扇着书驱赶气味,有的竟然起哄:“熏死了,熏死了!”面对这一场面,我心里“腾”地一下子就火了:“同学生病了,这么多同学就没有一个能主动站出来帮忙,还幸灾乐祸,你们还有点儿人情味吗?”我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刹刹他们的歪风邪气,但经验告诉我:这可是全校有名的乱班啊,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新鲜。有的学生怕脏,不愿帮忙;有的学生怕讽刺,主动出来帮忙怕其他同学说他“装好人”。对于这样的班集体,粗暴的责备和训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即使我的责罚暂时生效,也不会维持几天,反倒会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障碍。
我疾步来到小明面前,掏出自己的手帕,一边为他擦汗,一边询问病情,确认是因感冒所致,我的心才稍微放松了点儿,于是,我拿起笤帚和撮箕,从外面取来沙子,清扫呕吐物。“身教重于言教”,教室里很快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有的惊讶,有的满脸羞色……班长和另外两个班干部连忙接过我手中的工具接着打扫。我布置学生们上自习,马上带小明同学去了医院。
从此,班级里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蔚然成风。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都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学生对教师持有的敏感和信赖,使他们在看待教师时往往戴有“放大镜”,教师每一个高尚行为都会令他们无比兴奋和欣羡。
教师的行为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想知道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评价全体教师的素质就可以知晓,案例中的老师做得很好,在关键时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问题处理好。她深知对于这个全校有名的乱班,粗暴的责备和训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或许大喊大叫能让学生暂时平息,但并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因为新时代的学生,逆反心理比较强,有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抗,这对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有很大影响。这位老师身体力行,并且达到了满意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事物都是对应的,当你想要别人做出令你满意,符合你标准的事,首先你自己要能够做到,这样才有资本示范别人,让别人尊重你。
骨干教师也不例外。
为自己的心加把锁
有的学生或家长,为了感谢老师买礼物送给老师。这种现象的确使许多老师感到棘手和为难。如何对待学生或家长送礼的问题,的确不是一件小事情,那该如何处理呢?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小故事:
有一个老锁匠,手艺远近闻名,更让人敬重的却是他的人品。因为他每次为顾客配钥匙,总要告诉人家自己的姓名和住址,说:“如果你家发生了盗窃,只要家门是用钥匙打开的,你就来找我!”
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手艺失传,他决定在两个年轻的徒弟中选一个做自己的接班人。为此,他进行了一次考试。他准备了两个保险箱,分别放在两个房间,事先规定,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打开,谁就有资格得到自己的真传。
大徒弟不到10分钟就打开了保险箱,二徒弟却用了更多的时间。答案好像已经十分明显。可就在这时,老锁匠突然向大徒弟发问道:“保险箱里有什么?”
大徒弟连忙回答:“师傅,里面有很多钱。”
这个同样的问题又给了二徒弟,二徒弟支支吾吾了半天,不好意思地说:“师傅,我只是开锁,没注意里面。”
老锁匠点点头,把保险箱里的钱给了大徒弟,宣布二徒弟为自己的接班人。大徒弟不服气,在场的许多看热闹的人也都议论纷纷,很不理解。老锁匠说话了:“我培养接班人有一个根本的标准,就是他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否则,心存私念和贪心,一旦把持不住,去登门入室或打开人家保险箱取钱都易如反掌,最终只能是害人害己。我们修锁的人,每个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啊。”
老锁匠说得好,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随随便便打开的锁,这就是德行。古人讲“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你心里怎么想是德的问题,平时怎样做就是行的问题了。怎样做?用通常老百姓的话讲,就是做一个好人。好人是不带着卑鄙目的做事的人,好人是抱有一种善良的心愿为人处世的人,好人是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好人有多少种,但大家对好人一致的评价是——“有好的德行”。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骨干教师,你首先要成为一个好人,用高尚的道德和严格的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为外物蒙蔽了自己的眼睛。
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观念产生了变化,有些家长出于一定的愿望和需求,总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作出表示,表达家长对教师辛勤劳动的尊重和慰问,或企望班主任能对自己的子女多予照顾、教育和培养。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面对学生或家长送来的礼物,我们的教师或班主任应多做说服解释工作,使家长理解、相信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是热爱的,负责的,劝说家长不要采取送礼这种方式。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毋庸讳言,也有个别教师经常吃“请”,对学生或家长的礼物来者不拒,有的在钱财上还与家长拉拉扯扯,甚至出现向学生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让家长为自己干私活等现象。
这种情况虽然发生在个别教师或班主任身上,却严重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在社会上的声誉。
人民教师是“人师”,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我们应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理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正因为如此,才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尊敬。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你认为社会上哪种职业能遵守职业道德,能获得社会信誉”的民意测验中,教师这一职业名列前茅,这说明良好的师德已经得到社会公认。
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经常接受学生、家长的礼物,不但会影响个人的形象,还会妨碍我们对学生进行正常的、应有的教育。夸美纽斯说:“只要教师稍不检点,就会失去教育人的权利。”所以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两袖清风,把人生的目的和追求寄托在百年树人的大业之中,甘做红烛,甘当人梯,兢兢业业,廉洁从教,以高尚师德维护人民教师的尊严。
正确对待和解决学生、家长为自己送礼的问题,可考虑这样几种做法:
1.平时班主任应多向学生及家长做工作,说明师生之间、老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纯真感情应建立在相互激励进步、共同培育新人的基础上;在召开家长会时,要郑重说明“送礼”对孩子的影响有害无益,也容易使班主任的工作陷入被动,恳请家长理解、支持。
2.有时某学生取得了进步,有了转化,其中班主任确实花了一番心血。家长想通过送礼,诚恳表示敬意,这怎么办呢?此时,班主任可抓住教育时机,借此向学生提出新的努力目标和严格要求,并热忱指出“希望你取得更大的成绩向老师汇报,那时将是老师最为高兴的”。对家长,可请他们更好地配合老师培养学生,并积极支持学校的工作。
3.关于学生向老师送微薄的、精神上的礼物,如教师节,元旦佳节时,同学们为老师自制了明信片、贺年卡等等。这些礼品表达了学生的一片心意,当然要收下,并表示感谢。
4.有时家长送礼异常热情,班主任多次婉言拒收都无效,他们执意把礼物留下;或是由于班主任本人未在家,而把礼物留下了。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事后按价付钱,并再次说服家长以后不要再这样做。
5.遇到个别家长完全出于个人目的而送礼,并企图让老师失去教育原则,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向家长严肃指出利害关系,让家长相信老师一定会公正、合理地处理好学生问题;然后,恭敬地请家长把礼物带回。如家长执意留下,隔日,老师可予以送回或至少要做到按价付款。
诚如一位班主任拒礼后所说:“……育人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收礼是吃学生、吃家长。它把美好、纯洁的师生关系庸俗化了,污染了学生心灵,降低了我的威信,使我无法教育和严格要求我的学生……”
可见,教师应正确处理学生或家长给自己送礼的问题。
记住:一个优秀的骨干教师永远也不会被利欲蒙蔽眼睛,他将时刻用职业道德与高尚的人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保持德与行的一致性。当利益在前时,他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的心头有一把打不开的锁。
优劣任由评说,但求无愧我心
良心是什么呢?
“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
这是小时候祖母对我讲的。我把这句话牢记在心。它时刻警醒着我,常让我想起一些普通的人和事来。
那是发生在祖母身上的一件事。那日,在外乘凉的祖母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好心的祖母见没人理会它,便把它抱回了家。祖母说:“这只小狗好可怜,先给它治治伤口,等有人找就还给他,不然小狗一定会死。”
然而,许多天过去了,并没有人来找这条小狗。小狗在我家一天天过下来,祖母却日益感到不安。
一天晚饭后,祖母一边给小狗喂食,一边说:“我怎么总觉得心里不舒坦,像做了啥亏心事似的。小狗呀,你的伤也好了,你咋还不去找你的主人呢?”小狗只顾津津有味地吃着,根本没有走的意思。
祖母叹了口气,拿了两块钱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她回来了,如释重负地说:“我把两块钱扔在路口了。随便谁捡去,就当赎这只小狗了,省得睡觉不踏实。”
祖母的行为似乎带着迂腐的天真,但我却十分理解。有些事情,也许不为人所知,但躲不过良心的审视,尤其是当午夜梦回时,也是良心靠灵魂最近的时刻。清白的良心就像一个温柔的枕头,可以伴我们安然入眠。
“良心如枕”!
这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记住,作为教师更不应例外。也许你有不满,有愤怒,有委屈,有做出成绩不被承认的无奈,有努力教书却收入微薄的辛酸,也许还有讲良心却失名誉的后果……
但是,你还是要记住“良心如枕”这四个字。否则,“白天做了亏心事,半夜就有鬼敲门”,良心难安哪。
曾在一本书里看见过一则足以让人心震颤的故事。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一个医科大学的教授在一次出诊时产生了错误,他误把一个孕妇子宫里的胎儿当成了肿瘤,并要求病人马上动手术,以防扩散。病人十分害怕,也十分感激这个教授及早地发现了隐藏在身上的这枚“炸弹”。手术很快就安排就绪了,手术室里所有的器材都是最新的,对于这位已经有过上千次手术经验的教授而言,只须切开一个小小的口,就取出病人腹中的瘤体,使病人永绝后患。但是故事并没有像我们事先预想的这样顺利。
教授打开病人的腹部,向子宫深入观察,准备下刀,他有把握将肿瘤一次切除,使病人永绝后患。
但是他突然全身一震,刀子停在半空中,豆大的汗珠冒上额头。
他看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事,一件在他行医数十年之间不曾遭遇的事。
子宫里长的不是肿瘤,是个胎儿。
他矛盾了,陷入挣扎。
如果下刀,硬把胎儿拿掉,然后告诉病人,摘除的是肿瘤。病人一定会非常感激,而且可以确定,那所谓瘤,一定不会复发,他说不定还能得个“华佗再世”的金匾呢!相反的,他也可以把肚子缝上,告诉病人,看了几十年的病,他居然看走眼了。
这不过几秒钟的挣扎,已经使他浑身湿透。他小心地缝合之后,回到办公室,静待病人苏醒。
医生走到病人床前,他严肃的神情,使病人和四周的亲属,都手脚冰冷,等待癌症末期的宣判。
“对不起!太太,我居然看错了,你只是怀孕,没有长瘤。”医生深深地致歉,“所幸及时发现,孩子安好,一定能生下个可爱的小宝宝!”
病人和家属全呆住了,隔了十几秒钟,病人的丈夫突然冲过去,抓住医生的领子,吼道:“你这个庸医,我找你算账!”
后来,孩子果然安产,而且发育正常。
但是教授被告得差点破产。最大的伤害,是名誉的损失。
有学生笑他,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就算说那是个畸形的死胎,又有谁能知道?
“老天知道!”医生只是淡淡一笑。
我特别敬佩这名教授的勇气,在名誉与良心道德的天平上,他倾向了后者。而在通往众人景仰的圣殿与万人唾弃甚至是牢狱之灾的路上,它也选择了后者,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虽然作为教师,我们手里拿的是教鞭而不是手术刀,我们面对的是活泼可爱的孩子而不是病人,但有时候我们与故事中的医生又何其相似。
当我们看见某个学生正行走在错误的路上,我们是“拉”他一把,还是听之任之?
当一个潜力巨大的孩子因为丁点小错,却在教师的厉言疾色和无情嘲讽中离家出走了,我们是推诿责任还是勇于认错、积极求救?
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望着一双求知的眼睛,我们是敷衍应付还是倾力而为?
……
这些,同样在拷问着我们的良心。
所以,作为教师,当你站在三尺讲台上时,请扪心自问:今天,我带良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