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00

第100章 尊师重教的敬师礼

老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而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我国自古也有尊师重教的礼仪,而且它也应该成为万古不废的礼仪。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老师的重要性,已经尊师重道的重要性。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理论上,《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其中把君与师相提并论。而战国时代的荀子则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屯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二本也。”他还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里的“快”是指放肆的意思。在这里,荀子把尊师提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上去认识。后代儒生大都遵循荀子的教诲,在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这种风气还蔓延到了社会各阶层。

在礼仪典籍的规定上,《礼记学记》中提到:对皇帝来说,有两种人,他是不能将他们当成臣子看待的。一种是在古代祭祀仪式中代表祖先的“尸”,一种就是皇帝的老师。在古代,皇帝接见臣下都是朝南坐的,但是见了自己的老师却不敢朝南坐,而要让老师朝南坐了。

在具体行为表现上,古代学生在与老师相遇、相交之时,在举止言谈上,学生皆要以老师为尊。《礼记曲礼》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也就是说,学生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才合于礼仪。

老师这一概念,在古代不仅指传授知识的人,还指手工业等行业中传授技能的人,所以,古代商店和手工业行业的学徒,在侍奉老师上有着更为苛刻的规矩。如《管子弟子职》中甚至规定,从老师起床盟洗开始,到吃饭,到夜晚人睡,学生都得在边上恭恭敬敬地侍奉,“朝益暮习,小心翼翼”。如师徒在一起吃饭,学生要给师父盛饭,一定得等师父动筷吃了之后才可以动筷,而且又必须在师父吃完之前就先放下碗筷。学徒在平时不但要侍奉师父,还要侍奉师娘以及师父的一家人,学徒和佣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此外,自孔子始,为了表达对老师传授知识的感谢,开始实行束脩礼之仪,并且一直延续到后代。所谓“束脩”,就是以十条干肉,作为学生拜见老师的礼物。后来人们便把学生送给老师的酬劳统称为“束脩”。如《全唐文中宗》记载,天子中宗发布诏令:“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于师。国子太学各绢三匹,四门学一绢二匹,俊士及律书、算学,州县各绢一匹。皆有酒脯。”这也是表达对老师的敬意的一种方式。

在民间俗语和日常用语中,也能表现出人们尊师重教的礼仪观念。如民间俗语中有“师徒如父子”,以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的说法。此外,人们往往把老师称为“先生”、“师父”、“恩师”、“严师”、“良师”等,把老师的话称作是“教导”、“教诲”、“训诫”、“赐教”等,这些都能体现出老师在古人心目中非常之高的地位。

延伸阅读

敬师典范杨时之典故“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杨时,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富有才华的人,他年轻时很仰慕“二程”即程颐、程颢的学识,就投奔到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杨时学习了4年之后程颢去世,杨时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也年过40.有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时,看到老师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一尺深了,身上也积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他们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