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02

第102章 鱼雁相酬的书信礼

书信是传统中国文化中最为源远流长的一部分,可以说,古代书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儒雅风范和斯文气质,展示了中华礼仪的魅力,因为传统书信中的用语礼仪彰显了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感恩知耻、揖让进退、谦谨礼貌等主流价值观。

古代书信作为一种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形式,它其中的用语非常讲究修辞、文法,也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谦敬、尊卑等礼仪关系。

古代书信通常由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组成。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如果用错就不仅会贻笑大方,还让对方感觉到写信人的失礼。

称谓语

在书信的称谓语中,主要是写信方和收信方的两种称谓,即谦称和敬称。关于谦称和敬称在“传统社交礼仪”一章中已经提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书信中的个别称谓语。

古代书信中会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所以在书信里当作尊称。

古人的书信中在提及对方时,会用阁下、仁兄、先生等词;提及自己时,会用在下、小弟、晚辈等;提及第三方时,通常用“彼”或“渠”。

古代学生给老师写信,称谓语是“夫子、函丈”。“函丈”一词源于《礼记曲礼上》:“席间函丈。”函是容纳的意思,学生与老师讲问,彼此之间应该留有一丈左右的距离,以便尊者有所指画,所以,后代作为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

提称语用于称谓语之后,如运使学士阁下、某公百道席、某先生台鉴、贤弟如晤等。古代常见提称语有以下几种:

“足下”在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膝下”用于古代子女致父母的信中,如“父母亲大人膝下”,这样既表示敬重,又表达出了对父母的眷依之情。

“鉴”在古代指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于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与“鉴”有关的提称语有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勋鉴、道鉴、惠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慈鉴、爱鉴、双鉴、芳鉴、礼鉴、公鉴等,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使用对象的不同,如对母亲可用“慈鉴”、夫妻之间可用“爱鉴”、对居丧者可用“礼鉴”等。

此外,“道席”多用于学生对师长的书信中;“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思慕语

所谓“思慕语”就是在提称语之后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的简练的文句,这是为了切合书信进行情感沟通的基本功能。古代的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倾吐思念之情,如《十二月相辩文》中记载不同气候时的思慕语,二月(仲春):“仲春渐暄,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范想。”这些思慕语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正文结束后,古代书信还要写祝愿语,如同人们分别之前互道“珍重”一般。祝愿语因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而有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对父母用“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提安”;对长辈用“恭请崇安、敬请福社、敬颂颐安”;对师长用“敬请教安、敬请教棋、敬颂诲安”;对平辈用“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棋”;对同学用“即颂文棋、顺颂台安、恭候刻安”等。

古代书信在署名落款后,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上敬词,如对长辈写“叩禀、敬叩、拜上”,对平辈写“谨启、鞠启、手书”,对晚辈写“字、示、白、谕”等。

延伸阅读

古代书信的信封用语

古代不仅书信的内容用语非常讲究礼仪,即便是信封的用语也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礼仪。体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使用特定用语“俯启”或者“赐启”。“俯启”表示对方十分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另一种方式是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话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与此类似的还有“某某先生 茶童收”、“某某先生 书童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