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03

第103章 一岁之首的春节礼

春节是中华民族很古老且非常隆重、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礼仪活动,赋予这些活动中蕴含着驱邪、喜庆等多种象征意义。

春节,在古代称为“元旦”,具体指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称为“三元”;由于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如此众多的开端,让人们都对它寄予了很多的希望,所以,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奔走相贺。

其实,历代元旦的日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商、周、秦则分别以腊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和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将正月初一恢复为元旦,此后一直沿袭到清末。辛亥革命之后,我国又将春、夏、秋、冬定为四节: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称。

虽然各地在庆贺春节时会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在其中,但是在主要礼俗还是相似的。春节的重要礼仪大概有以下几项。

放鞭炮

古代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庆贺春节的习俗,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通俗编俳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爆竹原意在于惊惮和驱逐恶鬼。《荆楚岁时记》记述:“正月一日,是三元日也,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恶鬼。”此外,放爆竹还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如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仅如此,放鞭炮可能还隐含着混沌初开、宇宙起源的象征意义。

祭祀祖先

祭祀祖先是春节的重要礼仪活动之一。这一天的皇宫里,皇帝、皇后要进行祭祀活动,接受皇室宗亲及文武百官的祝贺,普通百姓家中也要将祖宗遗像或牌位供在正厅,摆上供品、点香、燃烛。全家人在家长的带领下共同祭拜本家祖先。如果是大家族,族人还要在族长的带领下,去祠堂或坟前祭祖。祭祖后,按历书所指示的吉利方向,点灯笼火把,燃香鸣炮,迎接喜神,祈求一年的平安和顺利。

拜年

拜年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仪式之一。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拜年又叫“探春”或“走春”。一般是初一一早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身体安康,万事如意。长辈也趁这个时候给孩子们压岁钱。之后,晚辈在长辈带领下,前往亲朋家拜年。人与人相遇后,要互相行礼并致新年问候。

除了以上几种非常重要的礼仪之外,在春节还有吃年夜饭、守岁、饮屠苏酒等多种礼俗,这里不一一赘述。

延伸阅读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起源,有几种说法。一说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要杀猪宰羊,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免祸免灾。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羽装饰,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夏朝建立后,这种习俗就流传下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春节的起源与“年”有关。古代有一种动物叫“年”。它异常凶猛,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一天就爬上岸伤害牲畜及人命。为了保住性命,人们每到这天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有一年除夕,一个乞讨的老人在一位老婆婆家住下,他在门上贴大红纸,到了晚上让屋内烛火通明。“年”来后先被红纸和灯光惊得浑身一抖,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里啪啦”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就转身逃跑了。第二天,人们回来,发现村里安然无恙。经老婆婆转述后,人们学会了驱赶“年”的方法,即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