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11

第11章 蕴涵系统礼制体系的《周礼》

《周礼》、《仪礼》和《礼记》被称为“三礼”,“三礼”是古代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义、礼法做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初名《周官》、《周官经》,是古文经学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对中国古代官制的建置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周礼》涉及范围广泛,是我们了解、认识和研究我国古代官制、政治史、文化史的一把钥匙。

《周礼》的出现及作者和成书年代

在先秦文献中都没有提到过《周礼》这本书。西汉时期,在景帝、武帝年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得一批古书,其中一部名为《周官》。著名学者刘歆非常偏爱此书,奏请皇上将此书列入学官,并将《周官》更名为《周礼》。东汉初年,刘歆的学生杜子春继承师业而大兴《周礼》之学,一时注家蜂起。至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而注“三礼”,给《周礼》作了第一次认真的总结。此时,《周礼》才与《仪礼》、《礼记》并列合称“三礼”。由于郑玄特别推崇《周礼》,而后人又十分推崇郑玄,遂使《周礼》位居“三礼”之首。

《周礼》的作者不详,有学者认为,此书体大思精,非圣贤不能作。刘歆认为,周公曾经制礼作乐,《周官》是周公手作的周代官政之法。这种说法推理的成分较多,证据比较薄弱。

关于《周礼》的成书年代,可以说是中国学者中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为《周礼》是在西汉被突然发现的,不像其他经书都是传自经师的口耳相授而后写成的汉隶定本,所以,在当时就受到了学者的诘难。后经历代学者争执论辩,关于其成书年代主要有西周说、春秋说、战国说、秦汉之际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六种说法。

《周礼》的具体内容

《周礼》原书应该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篇,冬官篇已经遗失。汉代儒学者摘取性质与其相似的《考工记》补充完整。之所以为六官,暗含着天地四方六合的宇宙格局。六官各自统领60个具体的官职,总数是360,而360正好是周天的度数。可见,“周官”这一书名的本意,是“周天之官”的意思。六官的大致分工是: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展示了一个完善的国家典制,一切井然有序,富于哲理,令人有“治天下如指诸掌中”的感觉。

《周礼》的六官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内容之丰富,在上古文献中也实属罕见。其中以礼制的体系最为系统,既包含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也有诸如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体规制,还有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的记述。许多制度仅见于此书,因而尤其宝贵。《周礼》的礼制,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很多朝代。如隋唐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脱胎于《周礼》的“六官”。“六部”作为中央官制的主体,为后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历朝修订典制,如唐《开元六典》、宋《开宝通礼》、明代的《大明集礼》等,也都是以《周礼》为蓝本,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而成的。

延伸阅读

紫禁城建筑是《周礼》中“礼”制的体现

都城的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选择方位,我国文化传统认为“中”是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慎势篇》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周礼》也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所遵循的原则。紫禁城就是这一礼制原则的集中代表,它位于北京城的中心。

《周礼》“三朝五门”中的“三朝”指的是外朝、治朝、燕朝;“五门”为皋门、雉门、库门、应门、路门。在紫禁城中与“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也有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之说)。

《周礼》有“前朝后寝”、“六宫六寝”的记载。与此相应,紫禁城划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内廷有东西六宫。

《周礼》有“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记载,“国”指国都,“辨方”即以君面南臣面北为礼。紫禁城里前三殿、后三宫以及各宫院的主体建筑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