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12

第12章 现存最早的礼仪典籍《仪礼》

《仪礼》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礼仪的重要典籍。它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宝藏,为今天人们了解上古社会的民俗民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语言状况等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仪礼》在“三礼”中成书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经的地位,是“礼”的本经。《仪礼》有《礼》、《礼经》、《士礼》等名称。《礼》是《仪礼》一书的原称,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看,当时的人们都将《仪礼》称为《礼》。

《仪礼》创作起源

《仪礼》之所以会产生,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上古时代,礼仪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春秋战国之时,已积累了各种各样为各种名目举行的礼典。举行礼典,要求仪式不能有丝毫差错,因此贵族都非常注重礼仪的演习,所以,习礼也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些为《仪礼》一书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仪礼》作者及成书年代

关于《仪礼》一书的作者及其年代,自古以来就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是周公所作,有的学者认为是孔子所作。其中以孔子作《仪礼》说比较合理。

孔子非常好礼。关于孔子与“礼”的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孔子非礼不视、非礼不行等很多故事。

据《礼记·杂记》记载,恤由死后,鲁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学习士丧礼。也就是说,《仪礼》中的《士丧礼》在这时经过孔子的传授被正式记录下来了。此外,《仪礼》文字风格与《论语》非常相似,其内容与孔子的礼学思想也完全一致,例如孔子很重视冠、昏、丧、祭、朝、觐、乡、射等八礼,而《仪礼》十七篇正是记述这八种礼仪的,这不能说是巧合。

《仪礼》的内容

《仪礼》一书共十七篇,涉及到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而言,《特牲馈食礼》记载一般贵族定期在家庙中祭祖之礼。《少牢馈食礼》和《有司彻》记载大夫一级的贵族在家庙中祭祖之礼。《丧服》记载人们对死去的亲属,根据亲疏远近而在丧服和服期上有种种差别的制度。《士丧礼》和《既夕礼》记载一般贵族从死到埋葬的详细仪节。《士虞礼》记载了一般贵族埋葬其父母后,回家所举行的安魂礼。《士相见礼》记载贵族之间第一次交往,带着礼物登门求见和对方回拜之礼。《聘礼》记载国君派遣大臣到别国进行礼节性访问的仪节。《觐礼》记载诸侯朝见天子的礼节。《士冠礼》记载了古代贵族子弟到20岁时举行一种加冠典礼。《士昏礼》记载男女双方在家长主持下,从纳采到婚后庙见的一系列礼仪。《乡饮酒礼》记载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以敬老为中心的酒会仪式。《乡射礼》记载古代基层行政组织定期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的具体仪节。《燕礼》记载诸侯和他的大臣们举行酒会的详细礼节。《大射礼》记载在国君主持下举行的射箭比赛大会仪节。《公食大夫礼》记载国君举行宴会招待来访外国大臣的礼节。

《仪礼》一书,记载的是先秦的礼仪制度,它作为一部上古的经典,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材料、来源非常古老,内容也相对可靠,而且涉及面广,从冠婚飨射到朝聘丧葬,无所不备。书中记载的古代宫室、车骑、服饰、饮食、丧葬之制,以及各种礼乐器的形制、组合方式等非常详尽,以至于考古学家在研究上古遗址及出土器物时,都要在《仪礼》中得到验证。此外,《仪礼》所记各种礼典,对于研究古人的伦理思想、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延伸阅读

孔子向老子问礼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非常高兴,然后报请鲁君。鲁君也同意了。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到来,也同样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教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典礼,察庙会礼仪,使孔子获益不浅。后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子送他到馆舍外说:“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顿首说:“弟子谨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