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6

第26章 于宗庙以祀人神

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宗法社会,尊祖、敬祖意识浓郁,人们对血亲祖先、人文祖先有着很强的追念与依赖心理,定期举行的各种祭祀仪式,就是与祖先神灵对话的机会,取得神灵的佑护,维持现实秩序是人神祭祀的主要目的。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宗庙祭祀源于上古人的祖先崇拜。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所以,祭祀祖先要在宗庙中进行。

宗庙祭祀在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祭礼。对于祖先的祭祀有两个原则,一是将家族历史上有着特殊功绩的第一代祖先确定为世代祭祀的对象,称为“太祖”;二是祭祀近几代的祖先。在祭祀的方式上,采取“周祭”与“合祭”的方式。周祭,是一种施行于殷商以后的大型祭礼。这种祭礼是用多种祭祀形式轮番祭先王及直系先王的配偶。整个祭礼完成一次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甲骨学上称为“周祭”或“周祀”。合祭,即祫祭。按周代礼制规定,王室七代以上的祖先神主平时收藏于太祖庙中,五年一次,出其神主合祭。

周代有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礼记·王制》中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昭、穆是指宗庙的排列次序,各个庙都向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依次排列。自太祖以下,第二、四、六等偶数之祖为昭,第三、五、七等奇数为穆。周代宗庙中的神主一般用桑、栗等木制成,平时收藏,祭祀时取出。祭祀之日,要供上香酒、祭肉,还要奏乐、舞蹈。祭祀完毕,参加祭祀的宾客与同姓诸侯分食祖宗享用过的祭品。

古人考虑到祭祀之仪过于频繁,则人们会厌倦,因而祭祀也没有足够的敬意。如果次数太少,人们又会怠慢、遗忘。所以,按照天道运行的规律,对天子、诸侯的宗庙规定了四时之祭,这在先秦已经成为制度。四时之祭就是“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礿与禘体现阳的意义,尝与烝体现阴的意义。而禘为阳气之极盛,尝为阴气之极盛,所以禘、尝两次祭祀极为重要。

人神之祭,除了祭祀祖先外,还包括对先代帝王以及先圣、先师的祭祀。秦汉以来,三皇五帝以及后世历代圣君贤王,都被列入国家祀典。对于什么样的人进入国家祭祀的范围,《礼记曲礼》说:“夫圣王之制礼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勤死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古代的先王祭祀,基本上遵循了这一标准。

中国古代重视礼教,对于在伦理教化上有突出表现者,即所谓“礼乐读书”之官,国家将其纳入祭奠“先圣先师”的祀典。最初的祭奠没有特定的对象,至汉代,先圣定为周公,孔子定为先师。唐代,罢周公单立孔子,并以孔子的得意弟子颜回为先师而配享。配享先师的人,后来渐渐增加到四配、十哲。四配是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哲是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予、子贡、冉有、季里、子游、子夏。他们都是孔门弟子中非常优秀的人。到清代,增加为十二哲。此外,在孔庙中还有一些受祭者,他们的级别低于四配、十二哲,被称为先贤(仍是孔门弟子)、先儒(历代儒家杰出学者)。祭祀这些先圣先师的地点在学宫孔庙,每年春秋行祭祀大礼。

延伸阅读

曲阜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分布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

孔庙最初建于公元前478年,据说,孔子死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其故宅改建为庙。此后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孔子,并扩建庙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扩建成现代的规模。

孔庙是以皇宫的规格而建的,是我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庙内共有九进院落,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