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7

第27章 以报天功的泰山封禅

封禅是古代的一种专门在泰山举行的天地合祭典礼,历代帝王中好大喜功者多将封禅作为一种盛典而给予特别的重视。

“封禅”,专指在泰山举行的天地祭祀仪式。《史记封禅书》说:“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于是,凡是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祭祀。积土为坛意味着增泰山之高,表示对浩荡天恩的感激;到泰山附近的梁父、社首等小山丘堆积泥土增加地的广厚,以酬谢大地之神对万物苍生的恩赐。

封禅与祭天、祭地相同,也起源于原始崇拜。但它的来源却是基于邹衍“阴阳五德终始说”的理论基础。

从周朝最后一位君王周成王祭祀泰山后,泰山封禅沉寂了800年。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激烈的冲突中,学者们预感到更高形态的大一统国家即将出现,于是,他们为这种新变化开始制造理论依据。其中有一位叫邹衍的思想家,他的理论为“阴阳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江山不可能终属一姓,江山易姓是控制宇宙的五种力量“木、火、水、土、金”相克相生、循环运转的结果,朝代更替是“顺天而行、受命于天”。所以,为了新朝代取得“应运承天”的合法性,向天下昭告德运转移,应到泰山上举办一个仪式祭天祭地,即封禅泰山。之所以到泰山,一是因为泰山自古就是天子祭天的神坛,二是泰山居于东方,按“五行”理论,东方是阴阳交代、万物发生发育的地方。如今泰山近南天门的盘道东壁上,还刻有“峻极于天,发育万物”八个大字。

中国首位封禅泰山的皇帝是秦始皇。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东方,依照“五德终始”理论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泰山封禅大典。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这是封礼。从泰山之阴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这是禅礼。由丞相李斯撰书的泰山刻石上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

然而,并不是任何一位帝王想封禅泰山就可以去的,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说,帝王当政期间要有一定的功绩,即要使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禅、向天报功。至于天降祥瑞,则比较隐秘。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相应”的思想,后来成为谶纬之学。他们认为帝王贤明,就会出现太平盛世,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将来之时,天往往会降祥瑞以示征兆,即所谓的“国之将兴,必有征祥”。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第六位皇帝,15岁登基,在位54年。他登基后采取了许多富国强兵的措施,慑服了匈奴,平定了内乱,开创了西汉自高祖以来的鼎盛局面。他对自己开创的天下一统的西汉王朝十分得意,认为自己符合封禅泰山的条件,所以在前后21年的时间里,封禅之礼便行了8次之多。

封禅作为一种祭祀天地的典礼,它在举行的过程中无疑能起到加强封建帝王统治地位的作用。因为一般封禅都会写封禅祷文,表达受天之命,祈求天帝保佑和赐恩降福,这无疑也在昭告天下“君权神授”,不可不尊。此外,封禅还起到粉饰太平、宣扬德政的作用。因为凡是举行封禅典礼的帝王都会借机宣扬本朝的太平、强大、富庶和繁盛,为自己和本朝歌功颂德。

延伸阅读

唐太宗未能封禅泰山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可以说很有功绩了。贞观五年(631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封禅泰山,遭到了太宗的拒绝。贞观六年,公卿大臣们再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但魏征表示反对。魏征引喻确切,言词诚恳,忠贞之情溢于言表,唐太宗无言反驳,便决定暂时不去泰山封禅。公元641年,唐太宗终于下诏要“有事于泰山”,但车行到洛阳时,一颗彗星划过天空,不久边境传来战事,唐太宗只好打道回府。终其一生,唐太宗也未了封禅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