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8

第28章 新皇即位的登基大典

古代天子在建国或继承王位时,通常都要举行十分庄严隆重的登基大典,用来表明自己的权力来源于天地祖宗之命,显示君主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威仪。

登基也称登极或即位,指获得或继承最高统治权力。登基大典是新皇即位后举行的最为盛大且最为繁冗复杂的礼仪活动,因为这一活动中包含的仪式繁多,场面庞大,涉及的人数也非常多。

登基大典还是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文献通考》中说:“事莫大于正位,礼莫盛于改元。”中国古代社会是家国不分的,所以,无论谁登上最高的统治地位,就享有了对全体臣民的统治权,也获得了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因此,历代的最高统治者无论是经浴血奋战夺得皇位,还是依靠血缘关系世袭了皇位的继承权,他们都要隆重热烈地举行登极礼仪,通过这一仪式中的祭天、告祖活动,表明自己获得的皇位是合理合法且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成为了名正言顺的最高统治者,他的发号施令也才是“代天行令”。

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周成王死后,康王告殡宫而即位的典礼是关于皇帝登基最早的记载。自秦始皇六合天下,一统全国,确立皇位之尊后,几乎历代统治者在开国之初或新天子即位时,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借以显示皇权的合法性,并宣布新的统治时期的开始。秦及西汉,这一仪式还处于草创阶段,到了光武帝即位时,登基大典才有一些仪式的记载。此后历代有变革发展,到了明清两朝,登极典礼最为完备。无论是规模的浩大,还是制度的严格,都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各代。

从宏观的角度看历代的登基仪式,其主要内容大致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皇帝亲自或派遣专门官吏去祭飨天、地、宗社,抵告受命于上天和祖宗。

第二,皇帝亲御正殿,穿戴衮冕礼服端坐在御座之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拜贺行礼,以及称臣上表,确立君臣之分。

第三,在国家内外颁发即位诏书,同时宣布改元、大赦。

一般而言,开国君主的登基典礼比较隆重,有奏乐、舞蹈、赐宴、鸣钟鼓等喜庆仪式。但是,在某一朝中如果旧天子驾崩,新皇帝即位,那么会由于受丧事的影响,登基典礼显得比较简单,赐宴、奏乐等各种仪式都不举行。比如清代的乾隆皇帝即位就是如此。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内突然去世,当天将灵柩运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宫内。继位皇帝弘历守灵。九月初三,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上奏请求即位。乾清宫的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如果按规定,应该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先皇帝的丧期,所以音乐是设而不作,只在午门上鸣钟鼓。

乾隆皇帝即位后,阶下响三下静鞭,群臣在鸣赞官的口令下,向乾隆行三跪九叩大礼。典礼中,百官行礼原也应该奏丹陛大乐,此时同样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大学士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着到阶下,交给礼部司官放在云盘,即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响静鞭,乾隆帝还宫。文武百官则分别从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跟随诏书出至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天安门城楼上颁布。乾隆帝返回端凝殿后,再换上孝服。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存在大内。

延伸阅读

改朝换代的标志——改年号与改元

年号,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一大“发明”,是古代皇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所以,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不同的皇帝要有不同的年号,否则会有自认藩属或臣服的嫌疑。但是,一个年号也可以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如“建元”就被使用过5次。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几个年号,如汉武帝在位54年(公元前140—前87年)就有11个年号。

改元,就是新皇帝即位时或者某位皇帝在位期间更换年号,这是改朝换代的标志之一。如弘历即位后就将雍正年号改为“乾隆”,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如乾隆元年。除此之外,改元还可以体现当政皇帝的心愿。如南朝宋泰豫元年(472年),因明帝久病不愈,于是改元,把它当成消灾治病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