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29

第29章 君尊臣肃的常朝仪

常朝朝仪是帝王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活动之一,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都遵循着尊君肃臣这一基本精神。常朝仪显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皇权的无所不能和封建等级的森严无比。

上朝礼仪简称“朝仪”、“朝礼”。朝,指的是在清晨入宫廷理事。《孟子公孙丑》中说:“朝(早晨)将视朝。”《诗经齐风·鸡鸣》也说:“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这些都描写的是我国古代君臣要在鸡鸣天亮的时候入朝,文武百官天不亮也要起身去参加朝会的情形。

在我国古代,无论是明君还是昏君,只要临朝理政,都要举办朝仪。古代朝仪分为两种:常朝仪和大朝仪。

常朝仪是皇帝与大臣在朝堂上办理政务的礼仪,主要涉及听朝的场所、听朝的时间,以及与听朝相关的仪式和特殊规定,文献史籍中所谓“朝仪”、“朝礼”,如无特殊说明,大多数都是指常朝礼仪。

常朝仪有很多种类。如因皇帝登朝时间的不同,而有早朝、午朝、晚朝的区分;因觐见人员身份的不同,而有皇太子朝、诸王朝、诸司朝藩属来朝等的区别。

朝仪的产生根源于朝会。早在成汤建立商朝时就有了朝会。《史记殷本纪》曰:“汤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据记载,当时的朝会五年举行一次,举行朝会时各地的诸侯齐会于某地,一般来看应该是商的都城,觐见商王。

西汉高祖刘邦时期,儒士叔孙通制定了朝仪,使刘邦品尝到了做皇帝的尊贵味道,这一故事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朝礼的最早记载。

隋代时期的隋文帝是个很勤勉的天子,他每天清晨都要临朝视事,而且经常由清晨一直工作到太阳偏西。唐代初期,皇帝每月的朔、望日在太极殿坐而视朝,两仪殿则为日常听朝视事的场所。据《新唐书职官志》记载,按品级高下有不同的上朝规定,如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入朝;文官五品以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称为“常参官”等。

明代洪武年间制定了朔望朝仪,即遇到朔日、望日,皇帝穿着皮弁服亲临奉天殿,百官穿朝服,按秩序站好后行拜礼,有事要奏者由西阶升殿,奏完后走下西阶。此外,明代还出现了一些新规定,如:创建牙牌制度、规定朝班次序牌制度、百官正月节日放假制度以及忌日朝仪、辍朝制度等。

清代,顺治皇帝用“逢五视朝制”(即逢初五、十五、二十五视朝)。康熙皇帝则将朝参文武官员按次列为九班,以击鼓为号,起立听统一指挥,引入殿内行跪拜礼。到了雍正时期,规定了奏事次序,户、礼、兵、工四部轮班上奏等。

常朝朝仪因次数频繁且有例行公事的意思,所以,具体礼仪相对简单一些。仪仗、护卫的陈设比较实用,参见的官员都身穿朝服按时、按班各就各位。皇帝出宫时,乐队奏乐。皇帝御殿,升座,乐队停止奏乐。文武各官行一拜礼参见皇帝,有关官员按部出班奏事。皇帝听取各官及宰辅汇报和意见后,或当场裁决,或交给某部门或某几个部门就某事提出建议或处理意见。

此外,在常朝朝仪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君贵臣贱、君重臣轻,以及“礼贵尊尊”的尊卑等级秩序思想。所以,历朝历代在订立朝仪时,都非常强调官员上朝时的班序、位次问题。通常情况下,在文武官员不分职设班时,朝仪班序一般按爵次的高低分别:爵位尊崇的在前,爵位低微的在后;职务重要的在前,职务较轻的在后。

常朝朝仪不仅是皇帝享受皇权的时候,常朝朝仪的次数也体现了皇帝是勤政还是荒政。如唐玄宗自从“三千宠爱”于杨贵妃一身后,就无心理政,白居易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就是例证。

延伸阅读

汲黯不满朝仪班次

汲黯是西汉初年的名臣,他出身于名门,也很有能力。可是汲黯为人傲慢,经常当面顶撞人,即使对皇帝也如此。就因为此,他虽然政绩显著,也得不到汉武帝的青睐,得不到提拔。以至于公孙弘、张汤等这些他曾经的属下也日渐比他显贵。这些人上朝时往往站在他前面,他却只能尾随其后,这使他很难堪,就难免有了一些怨言。在上朝朝见汉武帝时,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后来汲黯险遭不测。由此看来,常朝朝仪中,班序、位次在群臣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