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0

第30章 吉庆之日的大朝仪

历代封建帝王常朝礼仪之外的大朝仪,是继承和糅合了上古嘉礼和宾礼中的许多成分而形成的,它是朝会庆贺中最为隆重的仪式。

大朝,也称大朝会,顾名思义,是指比常朝规模更盛大的朝会。在大朝仪时,皇帝大会文武百官,有时还包括外国使臣。大朝仪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也是一种十分隆重的仪式,但是,大朝仪这种朝会皇帝一般不处理国家政事。

在我国古代,举行大朝仪的时间多是在元旦、冬至及大庆之日(如皇帝寿诞)。

元旦,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人们要辞旧迎新,所以,历代统治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节日。在这一天,皇帝要与文武百官及地方朝集使、藩属、各国使者或君长欢聚一堂,共贺佳节。据唐代《开元礼》记载,元旦这一天,皇帝、皇后首先要接受以太子为代表的宗室皇亲的朝贺,然后要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最后要接受少数民族首领、外国使者的朝贺,每一次朝贺之后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宴会以示庆贺。

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但是,从这一天起白天逐渐加长,阳气逐渐生于阴气,自然界中万物潜动。历代统治者也认为这一天是“阳气始,君道长”,也非常值得庆贺。

皇帝是天之骄子,皇帝的生日也就是万民尊长的诞生之日,隆重庆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此外,如久旱遇甘露降生,或开疆拓土、四夷朝贺、宝鼎出现等喜庆之事,历代统治者也要举行大朝会进行庆贺。

据记载,汉代就有了元旦大朝会的通例。在这一天,夜漏未尽七刻,钟鸣,贺礼开始。百官群臣依次要奉献贺礼,礼物根据职位、爵禄的大小多少而有所不同。这一制度为历代所沿袭。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朝仪的举行与两汉时期大致相同,但是在晋代却更具体了。即将正月元旦的朝会称为“元会”或“正会”,冬至的朝会称为“小会”或“冬会”。前者是国家最隆重的庆典,后者的规模相对要小一些。但与一般的宫廷庆典相比,这两次大朝仪还是最主要且隆重的活动。到了唐代,将元旦、冬至两大朝会合称为“正至”。大致仪节如前所述。

辽金时期的大朝仪基本与汉代相同,只是朝仪时使用的音乐与舞蹈有着比较浓厚的民族气息。

宋代初期,每年的大朝仪有元旦、五月朔日、冬至,共三次,后来金兵袭击时,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宋代就不再举行朝贺了。绍兴十五年时虽然开始恢复,但是规模已经大大缩小了。

到了明朝,大朝仪在建国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具体仪式与登基仪式比较相似,可见其重视程度以及奢华盛大的程度。

在清代,元旦、冬至和皇帝诞辰日被称为“三大节”,都要举行盛大的大朝贺仪。清朝的大朝仪与登基仪基本一致,只是乐队不再是摆设,而要演奏。与明朝相比,其间的场景布置与人员站位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不过最大的变化在于清朝大朝仪后没有山呼万岁的习惯。

大朝仪中的三跪九叩礼

“三跪九叩”礼,是古代最重的礼仪。最初,古代以拜两次作为大朝仪的常礼。但到了清代初年,改为朝会大典要三跪九叩首。按照清王朝的规定,皇帝在举行大朝仪时,乘舆行至保和殿,降舆后先到中和殿升座暂息,接受在典礼中的侍班、导从、纠仪、执事各官行三跪九叩礼。到太和殿升座之后,在丹陛大乐声中,再接受文武百官行的三跪九叩礼。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三跪九叩礼也被废除了。

清朝男子行跪拜大礼的具体情形是:行礼者肃立,按先左后右的顺序“啪、啪”两下,放下马蹄袖,跪在地上,上身挺直,臀部放在脚后跟上,磕三次头,起立;同样的动作做三遍,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