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03

第3章 周公确定礼仪制度

西周的礼乐制度,相传是由周公制定的。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西周的礼乐制度,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文明。

“礼”是中华文化世代相沿的主要形态,最具有中华文化的原始性和普遍意义,兼有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称为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模式。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从这里看起来,“礼”最初应该就是周公制定的。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

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进行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他将人神、天地分开,剥夺了平民与天神沟通的权利,从此,求神祈福、与天相通成为氏族贵族及为他服务的巫师的专利与特权。于是一些宗教祭礼的仪式也就被这些贵族确定并延续下来。此外,颛顼还很重视礼法。他规定女子在路上遇见男子必须迅速让路。否则,就要把她拉到十字街头,叫巫师做法事,除去她身上的妖雾。据说他在盛怒之下,还将一对兄妹结婚做夫妇的男女流放到崆峒山,结果他们因冻饿而死。

说颛顼重礼和制礼,只是说明在夏商时代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一些“礼”的萌芽,根据文献记载,真正让它们成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的,还是周公。

周公,名姬旦,一称叔旦,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因周王分封的采邑在周,所以史书上称他为周公,或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之子,曾辅佐其兄武王姬发伐商。由于武王在克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继位的成王,年龄幼小,不能亲政,周公不得不摄政。为巩固王室的统治,他采取了一系列安定大局的措施,制礼作乐即是其中之一。据说周公在摄政的第三年就想到制礼,但由于政局不稳,下不了决心。一直到他的号召力经受住修筑东都洛邑的考验后,才开始制礼。

周公依照周朝制度,参考殷商之礼,首先确立周王为天下共主,称天子。又以天子为大宗,而与周天子同姓的诸侯,因与天子为叔伯、兄弟,所以是小宗,从而形成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天子之下有诸侯,诸侯内部又有爵位、等级之分,形成阶梯式的等级制度。由宗法制和等级制结合,就产生出一套完整的、严格的礼仪制度。

周公制礼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尊尊”和“亲亲”,“尊尊”是忠,“亲亲”是孝,前者旨在维护君权,即“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即“家无二尊”,这种政治与伦理相统一的理论,就是礼的思想基础。

周公制礼的实质,是确立贵贱尊卑的等级秩序和制度,《史记礼书》明白地表述了礼所追求的定制就是上自“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并需严格遵守,不得逾越。经过周公制礼之后,君臣有位,尊卑有等,贵贱有别,长幼有序,因此,周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可以说,周朝成康之治的出现,与礼乐制度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关系。

周公这次制礼的内容十分广泛,大到国家的政治制度,小到个人的日常行为都有详细规定。大的方面除了宗法制之外,还有分封制和国家重大活动的制度礼仪,小的方面包括人的婚姻、丧事、成人礼仪、祭祀活动等等。此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虽然朝代更迭很多,但西周时周公制礼所确定的各种礼制都被继承了下来,特别是婚姻制度,一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周礼的影响。不仅如此,从周公制礼开始,中国的礼治得到不断的发展,而且留下了比较丰富完备的文献资料。

延伸阅读

周公与“君无戏言”

在周公摄政期间,他不仅忠心耿耿地为周成王处理国事,而且担负着教育周成王的艰巨责任。据说,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叔虞在皇宫的后院里做游戏,周成王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递给弟弟,说:“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周公知道这件事后,便请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侯,成王笑着说:“我是和他开玩笑。”周公告诉成王:“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记录它,乐工要唱诵它,大臣们要颂扬它。”于是,成王就把唐封给了叔虞。周公用事实告诉成王要时时注意自己的“天子”身份,牢记君无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