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1

第31章 后继有人的册封太子礼

太子是一个国家的继承人,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所以,册立太子的仪式是中国宫廷中较为重要而隆重的几大仪式之一,也是中国宫廷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有着浓厚的帝王生活色彩。

在古代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国家变成了皇帝的私有财产,皇帝成为国家的根本。为了保证皇权始终掌握在一家一姓手中,也为了自己的亲属能够和自己共同享受、并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国家,历代皇帝都非常重视册命分封太子、同姓王、公主、皇后及妃殡们。因此,中国古代就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册命分封制度。为了使这种制度合理合法化,人们又给它披上一套礼仪的外衣。

在所有的册封礼仪中,最为重要的是册封太子的礼仪。因为作为皇室至亲的太子,他将是国家的储君,皇位的继承人。所以,历朝历代都把册立皇太子视为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正因此,帝王们虽然厌烦繁冗的礼仪,但在册立太子礼仪上却都十分认真而隆重。

历代册立太子的礼仪都不相同,如汉代在册立皇太子的这一天,文武百官要身穿朝服,齐集在宫中大殿。专司宫中礼仪引导的使者要郑重地引领皇太子到皇帝的御座前,面向北对着御座。三公之一、相当于宰相的司空则站在太子的西北,向东侍立,宣读皇帝册立太子的策书。策书宣读完毕后,皇帝近侍官中常侍手持太子印玺、缓带,神情庄重地交给太子,太子再拜三稽首,接受太子印玺、缓带。使者高声喊道:皇太子臣某(太子名字)。另一位赞礼官应声说:可。这时册立太子的仪式进入高潮。三公正步上阶,到殿恭贺,齐呼皇帝万岁,皇帝宣布大赦天下。册立太子的仪式到此结束。汉代以后,册立太子的仪式根据不同的年代处于不断的丰富完善中,到了明代,册立太子的仪式达到最为繁琐的程度。清代,接受前代太子之争的教训,康熙帝下诏废掉太子制度,改由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诏,在皇帝驾崩后由大臣当众宣诏,被立为皇储者即刻登基。但是,这也不能避免皇位之争。

总之,无论是哪一个朝代的册立太子仪式,大都包括以下几个程序:

祭祀:册立之前的某天,由皇室成员或皇帝指派某位官员主持祭告天地、社稷、宗庙,通过这种方式来诏告天地、社稷、祖宗,获得他们的同意与许可,使被册立的太子成为敬天应命的合法储君。

仪仗准备:册立当天,相关的部门在指定的宫殿设立皇帝、太子以及文武百官的位次,布置好仪仗、宫卫等。日出之前二刻,皇太子头戴远游冠,身穿绛纱袍,在三师、三傅等太子属官的护从下,乘辂提前到达册立宫殿。日出时,皇帝身穿衮冕礼服,在仪仗、侍卫、鼓乐的导从下,乘御舆到达册立太子的宫殿,面向南坐在御座上。皇太子及百官参见皇帝。

宣读诏书:皇帝传旨,宣布册立某王为太子,宰相代为宣读诏书,而太子行礼谢恩,上前接受册命诏书,返回原位交给太子的从官保管。接着宰相又向太子授玺印、绶带,太子行礼谢恩,上前接受玺、绶后,再次退回原位。

谢礼:皇太子先独自向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再率领太子官属与文武百官向皇帝行礼。皇帝向太子讲一些教训、勉励的话,然后起驾还宫。

受礼:文武百官向太子行拜见礼,并上表致贺。拜庙:太子得到册封后要拜谒太庙,并到后宫朝拜皇后,同时百官向皇后致贺。

延伸阅读

唐代太子之争——玄武门之变

公元617年,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并很快占领了长安。618年,隋炀帝被杀之后,李渊建立了唐朝,并立世子李建成为太子。据说,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是,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渊却开始犹豫不决。李建成随即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626年7月2日,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唐朝都城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了一次流血政变,即玄武门之变。在这次政变中,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当时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使自己能够被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位,年号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