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2

第32章 明清时的金凤颁诏仪

在古代,皇帝发布重大命令要形成诏书,并举行一套隆重繁琐的仪式,才能向全国各地颁发。这种仪式既庄严而又隆重,以表现皇朝“敬天畏民”和“承天佑民”的意旨。

诏,也称诏书。《汉书·高帝纪》注:“如淳曰:‘诏’,告也。自秦汉以下,惟天子独称之。”也就是说诏书是秦汉以来皇帝下达使命与法令时,布告天下的文书。帝王诏书的种类非常多,主要有传位诏、即位诏、改元诏、加冠诏、出阁诏、巡幸诏、南郊诏、北郊诏、封禅诏、谒庙诏、附庙诏、附葬诏、籍田诏、贬责诏、废黜诏、降黜诏、遗诏、上尊号诏、皇太子纳妃诏、命皇太子监国诏、皇长子降生诏、罪己诏、复辟诏、退位诏等等。各种诏令均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如“传位诏”就是皇位继承性质的诏书,是指皇帝在生前将皇位传给新君时所颁布的诏书;“即位诏”则是皇王即位时向天下臣民颁布的文书等。

当诏书形成后,必须举行一定的仪式让军民百姓得知,这种仪式称之为“颁诏仪”。中国古代各朝的颁诏仪不尽相同,其中以乾隆四十九年(1784)以后的礼仪最为完备,被称之“金凤颁诏”。其具体仪式如下:

颁诏仪式从太和殿开始。清晨,礼部、鸿护寺的官员预先在太和殿内的东边摆一个放诏书的黄案,在丹陛(太和殿前的台阶)上正中也放一个黄案。銮仪卫把黄盖、云盘等仪仗、卤簿陈设在丹陛内。礼部官员在午门外各设龙亭、香亭一个。工部在天安门城楼垛口正中预设一个金凤,在城楼上东属第一间房内搭一个宣诏台。

以上是准备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王公百官就要身穿朝服齐集午门,内阁学士也捧着诏书放到太和殿内的黄案上,皇帝同时御驾太和殿。王公百官行礼后,大学士捧着诏书走到太和殿廊檐下交给礼部堂官。礼部堂官跪着接过诏书,安放在台阶上的黄案上,行一跪三叩礼,然后跪着捧着诏书站起来,由中部的台阶下来,礼部司官捧着云盘跪着接诏。诏书安置好后,礼部司官举起云盘,銮仪卫张开黄盖,导引诏书由中路出太和门,文武百官随出。

诏书送到午门后,放进预设在这里的龙亭里,行一跪三叩礼。銮仪卫、校尉抬着龙亭、香亭,在乐部和声署导引的伴奏下,随仪仗出午门,穿过端门,来到天安门后,由天安门城楼东边的台阶登上城楼。然后由礼部司官把诏书从龙亭中捧到宣诏台的黄案上,龙亭、香亭被抬下楼放到天安门前备用。在礼部官员上城楼恭奉诏书时,文武百官在金水桥南分班面北站立。

一切安排就绪后,宣诏官登上宣诏台,面西站立。鸿胪寺官员宣布颁诏开始时,文武百官跪下聆听。由于清代诏书由满、蒙、汉三种文字组成,所以宣诏官先读满文、再读汉文。宣诏结束后,把诏书放到案上,宣诏官退下。鸿胪寺官率百官行三跪九叩礼。

然后,奉诏官把诏书放到“朵云”内,“朵云”是一种四周雕刻云状的圆木盘。奉诏官来到预设在城楼雉口正中的“金凤”前,把诏书用彩绳悬系起来,金凤口衔诏书徐徐而下,待金凤降至城墙下时,礼部官员把诏书接入云盘,再放到龙亭中,然后由专人将龙亭、香亭一并抬到礼部。至此,“金凤颁诏”的仪式也就结束了。此后,礼部官员用黄纸把诏书刊印若干份,派专使颁发全国各地。

自古皇帝便自称为“天子”,他们也希望通过“金凤颁诏”这种庄严隆重的仪式来容纳并体现“天书”的旨意,同时也有着“敬天畏民”的含义,如同其诏书的开端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样。

延伸阅读

天安门的最后一次颁诏

在古代,天安门被视为皇朝承天命和敬天意的重地。据记载,天安门最初建于明代1417年,因完全仿建南京的承天门,所以它在当时也命名为“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的含义。清代时,顺治皇帝下令重修承天门,改建后被命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并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时期,凡是重要诏书都在天安门通过“金凤颁诏”的礼仪进行颁发。在天安门进行的最后一次“颁诏”是1912年2月12日的宣统帝退位诏。“宣统帝退位诏书”的颁布,标志着清王朝的覆亡,也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宣告结束。作为历史见证的《清帝退位诏书》现在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