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33

第33章 访民情察官政的巡幸礼

巡幸礼仪是古代帝王离京到地方视察民情的一项重要礼仪。在巡幸礼仪活动中,皇帝既能了解民情,也能考核地方官员的为政状况。

所谓“巡”,是往来视察;所谓“幸”,是指天子驾临某地。天子出行,巡幸地方,这种礼仪活动和巡幸制度是自古就有的。《拾遗记》中就记载了周穆王的巡幸活动:“周穆王即位,巡幸天下,驭八龙之骏,名曰绝地、翻羽、奔霄、越影、逾晖、超光、腾雾、挟翼。”秦始皇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在短短的12年内,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幸活动,著名的琅琊石刻就是他巡幸活动留下的痕迹。到了清代,皇帝的巡幸活动更加频繁,而且声势浩大,如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苏杭、东巡盛京、西巡五台山、热河避暑及木兰秋弥等等。

根据儒家所阐述的古代礼制来看,巡狩四方本来是天子的职责。《尚书尧典》、《孟子》、《礼记》、《史记》中都有巡幸的记载,《孟子梁惠王》中明确记载说:“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在巡幸中,可以显示王朝的强大,歌颂自己的功德;可以祭奠神灵;可以观察各地民风,了解民情;可以考核地方官员的为政情况,基于以上原因,历代统治者巡幸时都要举行一系列典礼或礼仪活动,使自己的活动合于礼法。

《礼记·王制》中记载的巡幸礼仪是:天子每五年巡守诸侯国一次。天子准备出巡前,先举行祭告天地和宗庙的礼仪。然后在巡守年的二月份出发,向东到达泰山,焚柴祭天,四望以祭祀名山大川,接见诸侯,考察民间风俗。五月份,向南巡守到达南岳,举行与向东巡守相同的礼仪。八月,向西巡守到达西岳,举行与之前相同的礼仪。十一月,向北巡守到达北岳,举行与之前相同的礼仪。巡守结束后,用牺牲祭告于祖、父之庙。

虽然后代的巡幸礼仪和巡幸目的在周礼的基础上都有所变更,但有一些礼仪始终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历代皇帝在巡幸前都要命令有关部门依据干支计年,按历法推算出起驾的黄道吉日,或根据旧制,在固定的出巡吉日出巡。同时,诏书通知有关部门准备相关事宜,如修好御道、布置关防等。此外,历代皇帝巡幸地方时要有各种祭祀典礼,不仅起驾时要祭祀昊天上帝、宗庙社樱,还要对沿途路径的著名帝王陵墓和孔庙进行亲自祭祀等,以求诸神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巡幸途中,还要对沿途经过地区的官员与百姓进行大规模的恩赏。此外,还有阅武活动,即在一些具有重要军事意义的军事要塞进行军事演习,以便耀武扬威,向民众显示朝廷的武装实力,以起到安定民心,震慑不安定因素的作用。

总之,古代的巡幸制度和巡幸礼仪的本质目的是良好的,但是,其中也不难避免一些皇帝借巡幸名义游山玩水,甚至临阵脱逃。

延伸阅读

《康熙南巡图》

在清代皇帝中,康熙和乾隆在位都超过六十年,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康熙帝和乾隆帝在位期间都有过大规模的南巡活动。《康熙南巡图》就是以康熙第二次南巡(1689年)为题材的大型宫廷绘画,它绘制于1691年,历时三年,作者是王翚、杨晋等。

《康熙南巡图》是绢本,重设色,共12卷,每卷纵67.8厘米、横1555~2612.5厘米不等。图中描绘了康熙皇帝从离开京师到沿途所经过的山川城池、名胜古迹等,每卷均有康熙出现。此外,图中还真实、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一些风土人情、地方风貌及经济文化景象,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既具史料价值,还具备艺术价值。

《康熙南巡图》原本储藏在清宫里,后来在混乱中散佚,目前只有第1、9、10、11、12卷藏在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