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41

第41章 精致豪奢的御膳礼仪

御膳礼仪是宫廷礼仪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它虽然具有个人色彩,却受专门的管理机构掌控,虽然是一种日常化的举动,但是却有一套精致而豪奢的礼仪。

御膳,顾名思义,就是帝王世族所享用的饮食。虽然历代宫廷中的御膳风味风味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中国历代帝王对口腹之欲都非常重视。他们凭借着皇位这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皇权这有无比威力的权势,不仅役使世上各地各派名厨,聚敛天下四方美食美饮,形成了精致豪奢的御膳风味特色,而且,还形成了一套同样精致豪奢的御膳礼仪。

关于御膳,早在周代就已经受到了重视,并有了礼制上的规定。周代统治阶层非常重视饮食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他们希望通过宴饮,强化礼乐精神,维系统治秩序。《诗经小雅·鹿鸣》就描写了周王与群臣嘉宾欢宴场面。

场面豪奢

在古代,无论是天子宴请宾客还是天子独自进膳,其场面都非常豪奢。在周代,御膳的种类与规格就已经比较复杂了。御膳席分为私席和官席。私席是亲友故旧之间的聚宴,通常设在天子或国君的宫室内。官席是指天子、国君招待朝臣或异国使臣而设的筵席,这种筵席规模通常是非常盛大的。

不仅天子宴请宾客时场面豪奢,皇帝个人御膳的豪奢场面也一点也不逊色,比如乾隆十二年十月初一晚膳的单子上写着如下内容:“万岁爷重华宫正谊明道东暖阁进晚膳,用洋漆花膳桌摆。燕窝鸡丝、香蕈丝、白菜丝、馕平安果一品,红潮水碗;续八鲜一品,燕窝鸭子、火熏片馆子、白菜、鸡翅、肚子、香蕈;合此二品,张安官做。肥鸡、白菜一品,此二品五福大珐琅碗;肫吊子一品,苏脍一品,饭房托场澜鸭子一品,野鸡丝酸醒菜丝一品,此四品铜珐琅碗;后送芽韭炒鹿脯丝,四号黄碗,鹿脯丝太庙供献;烧肉、锅溻鸡丝、晾羊肉攒盘一品,祭祀猪羊肉一品,此二品银盘。糗饵粉禬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黄盘;折叠奶皮一品,银碗。烤祭神糕一品,银盘;酥油豆面一品,银碗;蜂蜜一品,紫龙碟;拉拉一品,二号金碗,内有豆泥,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桂花萝卜一品,此四品五福捧寿铜珐琅碟。匙筯、手布安毕进呈。随送粳米膳进一碗,照常珐琅碗、金碗盖;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萝卜汤一品,野鸡汤一品。”皇帝御膳的豪奢由此单子也可见一斑了。

严格精致的礼仪

皇帝吃饭,有专门的叫法,或叫“传膳”,或叫“进膳”,或叫“用膳”等,这是因地位高贵而特定的一种礼仪。

每到吃饭的时候,皇帝命御前侍卫开始“传膳”。负责御膳的大小官员,就立即命令有关的大大小小太监在用膳的场所布置膳桌,将预备好的饭菜迅速从御膳房抬来,按照传膳的规定布菜。每道菜盘上都会摆着一块小银牌,据说只要饭菜中有毒药,银牌就会变黑。看了银牌后,皇帝还会叫随侍太监先把每样饭菜尝一点,这叫“尝膳”。皇帝的近臣和太监对此都非常熟悉,往往会主动“尝膳”,以求皇帝放心。

不仅用膳之前的礼仪非常严格细致,御膳在选料上也有严格的规定,如《礼记。内则》中说周天子“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猪去脑,鱼去乙,鳖去丑”(《礼记。内则》)的要求。再如,清代御膳房煮饭做菜用的水,都是从北京西郊玉泉山专门运来的泉水。

总之,皇宫中的御膳无论在质量上、数量上,还是在礼仪上都是异于常人的、既奢华而又精致的。

延伸阅读

慈禧太后的御膳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久的“女皇帝”,她也是有名的“奢侈太后”,在她看来,用膳不仅是享受美味,更是权贵的显示。

慈禧太后当政时期,每日两顿正餐,根据规定要上100种不同的菜肴。传膳前,厨房将菜肴装入膳食盒,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木制淡黄色膳盒,下面附有锡座,座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一段时间。传旨开膳,小太监们各将膳盒搭在右肩上,依次入内,由内侍太监接膳盒,将菜肴摆上膳桌。总管李莲英先用银筷试尝。用膳时,慈禧的眼光看向哪里,服侍的太监就将那道菜端至跟前。慈禧每餐尝过的菜至多也不过三四品,剩下便在她用膳结束后全部撤下,或者当即扔掉,或赏赐女官、宫女、高级太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