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50

第50章 添丁之喜贺满月

满月礼是诞生礼中最为隆重的礼仪,也是我国传统礼仪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婴儿和产妇来说都有特殊意义。

满月礼,又叫“弥月礼”,是在婴儿出生整整一个月时举行。我国民间自唐代就有给新生儿做满月的传统习俗,这种传统习俗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广泛。

满月礼可以说是诞生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仪式,大多数的家庭都会为孩子举行郑重热闹的满月礼。

虽然各个朝代、各地的满月礼都非常隆重浩大,但是,满月礼还是有地域的区别的。满月礼主要有如下几项:

满月酒

喝满月酒是民间普遍流行的满月礼风俗。这一天,婴儿的女性长辈会带着小儿衣物这样的礼物前来道贺,山西俗谣说:“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铺盖拿将来。”旧时北京也讲究“姨家的布,姑家的活儿”,即衣物等由小孩姨家出布料,姑家缝制。对带着礼物前来庆祝的客人,主人要设丰盛宴席来款待,称为满月酒,以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

剃胎发

剃胎发是满月礼中的又一个重要礼俗。剃胎发也叫“铰头”、“落胎发”,因为这是孩子一生中第一次理发,所以特别隆重、严肃。

剃胎发也有一定的讲究。如在许多地区,满月剃头的礼仪一定要由婴儿的舅舅来主持,或必须要有舅舅参加;假如舅舅没有来,还要捏一个蒜臼,以表示舅舅在场。之所以会有这种礼俗,有人推测着可能是母系社会人际关系遗留下来的反映。

此外,婴儿的头发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不能全部剃光,一般要在额顶留一塔“聪明发”,脑后留一络“撑根发”;剃下来的胎发也要好好收藏。如有的地区会将胎发用红布包好,缝在小孩枕头上;有的地方,如浙江嘉兴的农村,会举行一个“头发圆”的仪式。即将剃下的胎发与从小狗、小猫身上拔下的毛混在一起,喷上茶叶水,搓成头发圆,挂在床头,认为可以起到镇邪的作用。

有些人家还用孩子的胎发制作成毛笔,以留作纪念,这就是胎毛笔,也称为“状元笔”。我国在唐代就有了制作胎毛笔的历史,唐朝齐卫的《送胎发笔寄仁公诗》中有“内为胎发外秋毫,绿玉新裁管束牢”的诗句。

移窠

移窠,又叫移巢、满月游走、挪窝等。关于这一礼俗,它的起源很早,《东京梦华录》中就说:“满月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

婴儿刚出生时是不能随便走动的,到了满月后就可以了。这一天,母亲抱着婴儿到别人的房间里去,四处游走,这便是移窠。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抱着婴儿上街,让他出门去见见世面,到各处去兜一圈,称为“兜喜神圈”。这样做的缘由是以为这样一兜,孩子长大之后就不会害怕陌生人了,将来就会有出息、就会能干。这个仪式似乎象征着孩子终将离开母亲的怀抱,走出家门,闯进外面的世界。此外,有些地方会在这一天让舅母将小姑子和外甥接回姥姥家小住一段时间。

不论是哪一种礼俗,都体现了人们对新生命的尊重,每一个新生命也都是在父母及亲友的祝福与期待中慢慢成长的。

延伸阅读

“胎毛画”与“胎毛绣”

古人认为胎毛是婴儿从母体带来的,它带着先天之气,所以,除了继承古代人制作胎毛笔以作纪念的传统,今人还开发了“胎毛绣”和“胎毛画”。

胎毛绣,是一种很独特的珍藏婴儿胎毛的方法,即把婴儿的胎发借助特种工艺衔接起来,制成绣线,然后用苏绣的方式纯手工刺绣婴儿的肖像或生肖。

胎毛画,它的制作工艺精细而且繁复。是在充分保持胎发本质和完整的基础上,对胎发进行整理、清洗、脱脂、防腐等多道工序,然后由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师一丝一丝粘贴形成一幅画面。同时会将婴儿的名字、生辰,出生时的体重、体长,父母赠言等印刻在画面上。这样不仅保留了婴儿的胎毛,而且更具观赏性和珍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