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2

第72章 于生者逝者皆宜的卜葬

我国卜筮之风源远流长,远古时人们对很多事情都通过卜筮来决断,何时埋葬死者、埋在哪里这种对生者、死者都极为重要的事情自然也通过卜筮来决定,这既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体现了生者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我国远古时期的先民,由于人力微弱,认识水平有限,往往通过用龟甲、兽骨卜筮来决断很多对自身、对国家意义重大的事情。死亡对人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所以,《仪礼》中记载了通过卜筮来决定葬期和葬地的礼仪,这便是“卜葬”。

具体的仪节是:选择好落葬的地方后,冢人(掌管墓地的小官吏)度量墓地并开始挖掘。在挖掘的过程中,四角的土堆在四角之外,墓地中央的土堆在墓地南侧。丧主和其他主人到达预选的墓地之南,面朝北站立。宰(官员)站在丧主右边。这时筮者打开筮草筒,面朝南接受丧主之命。丧主说:“哀子某人,为其父某甫卜筮选择墓地。选定此处为幽冥之宅,墓地始得,将来有灾难吗?”筮者听后,指着墓中央所起的壤土卜筮。卜筮完毕后,筮者将所得卦交给宰。宰看过后再还给筮者,筮者面朝东,与其他筮人共同占筮此卦的吉凶,占筮完成后,禀告宰和丧主:如果占筮的结果是吉利,丧主开始号哭。如果占筮的结果不吉利,那就要再另选墓地进行占筮。

死者临终前要求合葬或者“葬于祖之旁”的就不必再卜筮墓地了。

在古代,下葬的日期也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的仪式是在殡宫外进行的。丧主和其他主人站好后,族长站在门东。就绪后,宗人(古代官名)将龟甲递给族长检视,族长看完后递还宗人,然后以丧主的口气发布占卜葬日的命令:“哀子某人,已初步选定未来某日安葬其父某甫。成此魂神下葬,有无接近咎悔之事?”宗人将命辞传达给龟甲,将龟甲交给卜人。卜人坐下,用荆树枝灼龟。族长接过龟甲观察之后交还给宗人。然后三位占者一起占卜所得之卦,占卜完毕后向族长和丧主禀告占卜的结果。如果占卜的结果不吉利,就要重新占卜,过程与之前的相同。

这种占卜墓地与落葬日期的礼仪流行到民间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历朝历代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安葬之日要由地舆先生根据子孙的“八字”和死者的“忌日”经过推演来决定,一般逢七、逢九不葬,所以有“七不葬母,八不养父”的规矩。此外,凡是死在奇月的,应在偶月下葬;死于偶月,应在奇月下葬。否则也不吉利。

关于下葬时间的选择,在我国河南一带,还有与姓氏有关的埋葬忌月的习俗。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在六月和腊月动土埋葬。其他姓氏,则禁忌在三月、九月动土埋葬。如果在忌月有了丧事,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一定要避开忌月。如果发生特殊情况要及时出殡,也只能先用青砖作为灵柩,而不能入土埋葬。

此外,在古代,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的习俗。也就是说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去世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即俗语所说的“月不清”。如果碰上这种情况,就要举行特殊的丧仪。即在三更、五更时盖棺,抬到郊外。死者家属不穿麻也不能哭,要等到七日之后,才对亲朋好友奔走相告,继而补办丧礼。虽然,在下葬时择地、择日的具体习俗不同,但是这种风俗礼仪却世代流传下来,既抚慰了死者,也安慰了生者。

延伸阅读

袁安、陶侃因卜葬而宦途显贵

据《后汉书·袁安传》记载,汉武帝年间曾做过成武令的袁安,他父亲去世后,母亲让他求找一块风水宝地,他在寻找过程中遇到了一个人,此人问袁安要去哪里,袁安告诉他自己在为父亲找墓地。此人指了一块地方给袁安看,说:“如果将你父亲葬在这里,会世代为官的。”说完,此人就不见了。袁安感到诧异,但还是选择了这块地方埋葬父亲,果真世代家族鼎盛。

东晋一代名将陶侃,早年出身寒微,当年家里举办丧礼过程中,一头牛丢了。陶侃就出去找,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老人。老人跟他说,他家的牛睡卧在前面的污水塘里,如果亲人在此地安葬,以后家族中出现大官的。说完那老人就不见了。陶侃顺着老人所指,果真找到了自家的牛,牛也果真卧在污水塘里。陶侃不再迟疑,就将亲人葬在那里。后来,他做到了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