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73

第73章 情礼合一的哭泣仪节

哭是表达悲痛感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哭丧也就成了中国丧葬礼仪上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往往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

死者最终咽气后,宾来客往,及至出殡下葬,哭声都充盈着整个丧葬礼的过程。有时哭得悲悲切切,有时哭得声嘶力竭,有时是真情实意的哭,有时是被逼无奈的哭,无论哪种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哭泣,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真情流露,也是一种礼仪的需要。

哭泣的位置

在古代,由于服丧者的地位以及与死者关系的不同,哭泣时所处的位置也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丧主坐在尸床的东面,丧主的兄弟、堂兄弟都面向西站在丧主的身后。丧主的妻妾则面向东坐在尸床的西面。他们都是跟死者关系很近的亲戚,所以在室内哭泣。而稍微远一些的亲戚都在户外,妇女都坐在堂上,男性都站在堂下,都面向北,对着尸床。

哭泣的方式

失去了亲人,这种痛苦往往让人难以承受,所以,至亲的人往往会痛哭流涕。但是,过度的悲伤也会伤害生者的身体,甚至危及生命。为了避免这种“以死伤生”的局面,也为了促使丧主将亲人的丧礼办完,尽到孝的责任,古人就在礼仪制度上做了规定。如哭踊、代哭、朝夕哭等。

人在极度悲伤时的痛哭中可能捶胸顿足,这就是“辟踊”。《礼记檀弓下》说:“辟踊,哀之至也。”为了防止“辟踊”时失去控制,除了少数仪节不加限制外,多数仪节规定了“三者三”,也就是每一仪节三踊,每一踊三跳,一共九跳。

“代哭”,是对大殓之前的哭丧规定。“代”是指轮流、更替,即亲属们轮流到殡棺前哀哭,这样,丧家既是哭声不绝,有悲哀的气氛,同时大家的身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既夕哭”,是在大敛以后,人们的哀痛之情稍微减弱了,丧家的亲属只在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在殡棺前号哭就可以了。

反哭

这是将死者下葬后,丧主和其他亲戚回到祖庙内号哭的仪节。具体而言,是丧主入庙门后登堂,面向东站立,其他人则在堂下面向东站立。妇女进入室内。男性和妇女各号哭顿足三次。这时亲友要给予安慰。

以上是《仪礼》中记载的关于丧葬礼中哭泣的内容与规定。这种哭泣的规定流传到民间,就形成了一种哭丧仪式,尤其是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人们重视。

出殡时必须有丧家的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的“唱哭”,否则丧家就会被视为不孝。所以,为了求得“孝”的美名,孝子贤孙们在哭丧上也确实花费了一些心思。如花钱请人替死者哭丧,这是历代孝子贤孙们惯用的手法,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职业性的哭丧夫或哭丧妇,他们以哭丧谋生,而且收入往往不菲。

哭丧时“唱”出的歌叫哭丧歌,或者挽歌。挽歌的内容比较灵活,有些人是想到什么就哭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没有限制。有些则是结合丧葬仪式来唱的。如病人死后,女儿或者媳妇就唱“买衣经”、“着衣经”等。哭的时候眼泪不可以掉到死者的身上,人们认为如果眼泪掉到死者身上,尸体就会变成僵尸,没有办法腐烂,也就不能轮回了。还有的说法是,阎罗王看到死者身上有泪痕,就会把他拒之门外,死者就只好在阴间之外受无边的苦。如果死者是女性,女儿还会给母亲唱“梳头歌”。无论哭丧的内容是什么,形式怎样,其本质都是亲人倾诉自己对死者思念之情的

一种方式。

延伸阅读

唱挽歌送丧的起源与内容

通过唱挽歌以送丧这一礼俗最早的起源于汉武帝时代。挽歌的代表性作品是《韭露》、《蒿里》。其中《韭露》是在王公贵人出殡时唱的,内容是:“韭上朝露何易稀。露韭明朝更复活,人死一去何时归?”而《蒿里》则是在士大夫和一般百姓出殡时唱的,其内容是:“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挽歌了,相传它们是秦末起义军的首领田横自杀时,他的门客在悲哀中放歌,由此流传下来。《晋书·礼志》中则认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

这种挽歌入丧葬礼的仪节,在汉晋时代兴起,到南北朝时就更加流行了。当然,挽歌在后来并不仅限于丧葬礼中吟唱,当人们需要表达内心的痛苦,或者表达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或者其他比较凄楚的感情时,都可以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