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1

第81章 广为流传的朱熹《家礼》

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理学体系,是对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改造与发展,对之后六七百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朱熹编撰的《朱子家礼》一书,作为日常百姓居家礼仪的规范,更是广为流传,倍受尊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思想家。

朱熹自幼天质聪敏,勤学好问,他学会说话不久,父亲指着苍天告诉他,那是天,他便问:“天之上是什么呢?”他小时读书时,也学大人的样子在书上作眉批。14岁时奉父遗命,师事胡原仲、刘致中、刘彦仲诸人,后来还娶刘致中的女儿为妻。19岁时中进士,22岁任泉州同安主簿,任内颇有政声。这时朱熹除钻研儒家经典外,亦对佛学发生了兴趣。24岁时拜见他父亲的好友李延平先生,经其指点,学术思想发生了变化,后来拜其为师。

后来,朱熹担任南康军地方官。到任不久,当地发生旱灾饥荒,他全力救灾,减轻了灾害的损失,救活了不少人。朱熹倡导教育,重建白鹿洞书院。后来,浙东发生饥荒,孝宗调他到浙东救荒,他又上书,议论灾旱的原因及吏治不良、贿赂公行的现象。朱熹的一身正气,使一般贪官污吏都因惧怕而自动离开。不久,朱熹见政局不良,就辞职居家,一心讲学。后来,皇上应召他入朝,他再度上书,劝孝宗正心以立大本,教养太子,选贤任能,爱养民力,修明军政。孝宗接到朱熹的奏章时已是深夜,却马上起床,点燃蜡烛,读完后再就寝。次日,便要朱熹任官,但朱熹却推辞了。

家庭礼仪是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朱熹非常注重家庭礼仪规范的研究和立制,他对司马光的《书仪》非常赞赏,但又一些不满。我国古代的礼仪大都通行于贵族之间,即“礼不下庶人”。《大唐开元礼》、《政和五礼新仪》等礼典也都是皇族、有品级的官员之礼,普通百姓不能够使用。司马光的《书仪》虽然经过了删削,但仪节仍然比较复杂,寻常百姓也依然无人问津。朱熹看到这种情况后,在司马光《书仪》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即《家礼》。

根据朱熹弟子们的说法是,乾道五年(1169),朱熹的母亲去世,他在居丧期间参酌古今,写成丧、葬、祭礼,后又推广到冠礼和婚礼。由于这本书曾被偷窃,而且与朱熹晚年的观点不很吻合,所以没有向他人传授。

《家礼》共五卷,第一卷是“通礼”,即百姓日用的常礼,书中有的直接采用了司马光《书仪》中的内容。第二卷是“冠礼”,第三卷是“昏礼”,第四卷是“丧礼”,第五卷是“祭礼”,此外有一卷“附录”。

《家礼》主要适用于家庭和宗族范围内。朱熹认为过去一些关于家礼的观念已经过时,所以主张“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其最终目的是“愿得与同志之士,熟讲而勉行之”,重新实现古人的“修身齐家之道,谨终追远之心”,进而对国家的“崇化导民”有所裨益。

《家礼》由于一改古代礼书的烦琐而呈现出简便易行的面貌,在内容上也与平民之家的生活和劳作的规律基本一致,并且各种规矩、礼仪都十分详备,所以备受欢迎,不断被翻刻印刷出版,逐渐成为平民之家的家教之法。

延伸阅读

朱熹的重要礼学著作《仪礼经传通解》

朱熹很早就有了编修礼书的想法,他说:“前贤常患《仪礼》难读,以今观之,只是经不分章,记不随经,而注疏各为一书,故使读者不能遽晓,今定此本,尽去此诸弊恨……”直到晚年,他才着手编撰《仪礼经传通解》。

《仪礼经传通解》是一部重要的礼学著作。这部书三十七卷,其中第一卷至第二十三卷是朱熹亲自编订的,即《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其余十四卷《王朝礼》是朱熹草订之作。朱熹去世后未完稿部分由他的弟子编撰完成。这部书受到南宋朝廷的高度重视,将它列入“学官”。

《仪礼经传通解》开创了《仪礼》研究的新范式,它是将散乱的西周礼制材料汇集起来,综合考察的。《仪礼经传通解》的编撰对后世礼学著作有着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