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6

第86章 被动服从的婆媳之礼

婆媳关系是传统大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中的其他人际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可以说,婆媳关系是传统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的一个普遍难题,影响着家庭与社会的稳定。

随着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权制社会,以男性血缘为中心的家庭便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虽然婆婆与媳妇都是家庭中的外来者,但是她们都担当了延续男性血缘的重任,她们又随着儿子娶亲而联结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说,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既重要又特殊的一组。婆媳关系的好坏并非仅仅影响婆婆与媳妇,还影响与之相连接的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

在古代中国,受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女子自从进入婆家门后很少有再选择的余地,只能服服帖帖地听从婆婆的指示。婆婆在媳妇面前有绝对的权威,所以,婆媳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丧失了人格和尊严的被动服从的关系,这在古代的婆媳之礼中就体现得非常明显。

谒拜礼

这一礼节是用来表达敬意的。婚礼的第二天早晨,新妇要拜见舅姑,即公婆。(这在婚礼一章中已经提及)这一仪节不仅形式复杂,而且它标志了婆媳之间互动的开始,也意味着媳妇新旧角色的转换以及接纳新的角色规范的开始。这一礼仪,也是在提醒媳妇作为新的家庭成员,她必须适应环境,遵守本家庭或本家族的规矩。

侍养礼

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了,虽然琐碎却能显示媳妇的贤惠。侍养礼要求媳妇应勤劳,对公婆应体贴周到。媳妇侍奉公婆要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样,甚至比亲生儿子侍奉父母还要严格。每天晨昏定省,媳妇要陪同丈夫去做,如果丈夫外出,媳妇就要全权负起这个责任。一日三餐,要小心侍奉;公婆吃饭,要侍奉入坐,问清公公婆婆脚往哪个方向伸;公婆走动,要跟着;公婆洗脸,要端水;公婆有使唤,要立即答应,而且声音要轻;在公婆面前行走,要神情庄重,俯身拱首而行,不打喷嚏,不打哈欠,不伸懒腰;如果有事,要请示公婆;媳妇不得私自接受财物,即使回娘家得到的礼物,回来后也要上交公婆。公婆如果不收,就如同是公婆赏赐给她的一般,暂时收藏起来。公婆生了病,媳妇更要尽力侍疾。“侍疾”是侍养礼的一项重要内容。封建社会不少被统治者大力推崇的“孝妇”,就是靠“侍疾”于婆婆而博很好名声的。

曲从礼

这一礼节是媳妇“孝”的扩展。它要求媳妇对婆婆要惟命是听、绝对服从。婆婆所说的字字句句,做媳妇的要洗耳恭听;婆婆的一切指示,做媳妇的必须百般顺从,不能争辩,更不能违抗。即使婆婆有过失,也不可横加指责,不能到处乱说,更不能告发。

遗弃礼

这是大家庭中作为婆婆的权威的显现。婆婆如果不喜欢儿媳妇,或者是媳妇待奉公婆稍有不周,这时公公婆婆就可以命令儿子休妻。如果儿子不肯休妻,婆婆仍可以强行将媳妇赶出家门,即强行遗弃。这虽然是对媳妇不公平的待遇,但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就记载了焦仲卿的母亲在儿媳刘兰芝无任何过错的情况下,强令儿子将其休弃,最终导致了儿子、儿媳双双自尽的悲剧结局。

总之,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无处不在发挥着威力,不仅有夫妻之礼中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即使女性之间,也要在长辈与晚辈的缝隙中相互压迫。由此看来,古代的婚姻对女性来说,不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没有爱情的滋养,更像是一具沉重的精神枷锁。

延伸阅读

《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

在《二十四孝》中记载着一个名为“乳姑不怠”的故事:

唐朝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其祖母唐夫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几年之后,长孙夫人虽然没有进食,但是身体却依然健健康康。有一天,长孙夫人生病了,她召唤来家中的老老少少,说:“我多年来没法报答新妇的恩德,希望你们都能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就够了。”后来,崔南山做了高官,果真像长孙夫人叮嘱的那样孝敬祖母唐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