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87

第87章 日常礼仪之站姿坐相

古人非常在乎日常的言行举止礼仪,这些不是表现在客观容貌的丑恶,而是强调一走一停、一站一坐等的缓急与顿挫上,这些细微礼仪包含着古人对个人姿态审美的品评。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个人日常行为中的礼仪是否合度。一个人是否知礼,从他日常生活中是否举止端庄就能体现出来。《礼记曲礼》中对仪态的端庄做了细致而且严格的规定:坐立应该像祭祀时一样端庄、敬慎。不要侧耳偷听,不要高声大叫,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散漫。行走时,不要摆出傲慢的样子,站立时,不要一脚落地,一脚抬起;坐时,双脚放置不要呈个备箕状;寝卧时,不要俯伏。头发要束起,不要披散,不要随便脱帽,劳作时不要袒胸露体,暑天炎热也不要撩起下裳。《弟子规》也有类似的规定,而且更强调了行止的从容。总之,端正、庄肃、从容有礼是行为举止的基本规范。

站有站姿

古人对站立的要求十分严格,如站立时必须不跛不倚,呈立正姿势,而且不能站在门的中间。在接受别人的礼时,必须站立而不可坐,以表示尊重。

坐有坐相

众所周知,我国古人有着2000多年席地而坐的历史,即在地上铺上一张席子,有客人来时请其坐在上面,自家日常起居生活也是如此。古人对坐“席”非常看重。对于贵族来说,居必有席,否则违礼。此外还有“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等许多具体冖仪。《论语》中还规定记载:席不正不坐。所谓正,指席的四边应与墙壁平行,在古代,席正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古人的坐相大概有三种:第一种是标准的坐相,即两膝跪在席上,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坐姿与跪相似但又不同,因为跪时身体要保持耸直,臀部不能落在脚踵上。第二种是踞,也称为长跪,具体姿势是:在席地而坐的基础上,好像臀部抬起离开脚后跟,上身挺直。这是一种将要站起来的准备姿势,这有时是为了表示对别人尊敬,有时表示将有所动作。第三种是箕踞,这是一种极为随便的坐法,也是古人认为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持这种坐姿的人往往臀部贴地,两腿分开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荆轲刺秦王失败后就靠在柱子上保持这种坐姿以表示对秦王的不屑。

行而有仪

在传统礼仪中,对于行走的礼节规定也非常多。《释名》中说:“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尔雅》中也说:“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古代士大夫的走有不同的称呼,是因为在不同的场合要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古代的行即走路,走即跑,步即徐行,奔则是跑,趋就是小步快跑。其中“趋”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尤其是在尊者、长者面前要趋,在君王面前更是要趋了。

此外,在《千字文》中还规定:“距步引颈,俯仰朝后,束带矜庄,徘徊瞻眺。”这就是说,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穿戴整齐,如同在朝廷中祭拜一样庄重。

总之,古人对日常行为举止有“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的仪态要求,也有“立则磐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的规定,无论哪一种,都希望行走坐卧能够表现出一种合规中矩的端正之态。

延伸阅读

讲究仪态之礼的朱熹

朱熹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他不仅通过思想的媒介去传播自己的理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严守古代礼的要求。他平日闲居在家的时候,总是天色还没有亮就起床。穿好了衣裳相连的制服,戴了幞头,穿上方头鞋子,到家庙和先圣神位前去祭拜。行礼结束以后就退回到自己的书房里。他的几案总是摆得很正,相关的书籍器用也一定是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有时候读书作文疲倦了休息时,也是闭上眼睛端端正正地坐着。闭目养神结束后,就迈着整齐的步子慢慢地走。他这种端方的威仪和容貌举止,从少年时节一直保持到老,从来没有一丝一毫的松懈或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