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4

第94章 礼尚往来的回访礼

在我国古代,人们在礼上,崇尚相互往来,即认为在纯粹的人情上给予平等的回报,这样才可融洽亲戚朋友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情感。

在《仪礼士相见礼》中,主人经过两次婉言请返、两次“辞贽”,然后接受礼物、会客、送客,在今天看来,士相见的礼仪应该已经结束了,其实不然。《礼记曲礼》中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也就是说,上古礼仪讲究对等,只有拜访者单方面的行为,那就是不懂礼。因为双方地位大致相等,既然对方屈尊来访,那么,自己就应当登门回访,否则会给来访者自高自大的印象。而且,在上古时代,只有君王才可以接受拜访而不回访,士如果有此行为,就是礼的一种僭越。所以,在主人、拜访者相互见面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回访礼”,这样,“士相见礼”才宣告完毕,这大概也是此礼仪名为“士相见礼”而不是“士见面礼”的缘由吧。

“回访礼”进行的最佳时间,一般是在拜访者来访的第二天。回访之日,主人和拜访者的身份发生了调换,昨日之宾为今日之主,昨日之主为今日之宾。不仅如此,回访者要带着昨日之宾所携带的雉前往。这和我们今天的礼仪完全相反。现代的人们回访时忌讳原物奉还,除非要表示拒绝之意。在古代,将礼物原物奉还并不表示拒绝之意,这是因为,古人讲究以德义相交,而不以财物为重,因此,受礼后一定要奉还。

回访时,回访者来到主人家的大门外,通过傧者与主人对话,说:“昨日,承蒙屈尊光临,使某人得以与您拜见。现在请允许某人将雉奉还给您的傧者。”这是一种谦卑的说法。主人得到传话后说:“某也荣幸地与您见过面了,现在您又屈驾来访,实不敢当。”这是一种诚敬的说法。这样的礼节同“拜访礼”相同,要经过两次婉言“请返”,两次“辞贽”,然后,主人回答说:“某人一再地推辞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许,敢不恭敬从命?”这便是对客人的一种应允,在得到主人同意后,回访者带着贽入门。主人向回访者再拜后收下雉。回访者出门,主人送回访者到到大门之外,并行再拜之礼。到此时,“士相见礼”也就宣告结束了。由“拜访礼”和“回访礼”,我们不难看出,上古时代的“士相见礼”十分强调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与敬意。首先,拜访时一定要携带“雉”,前往拜访时,拜访者一定要三次请求见面,是对主人的一种真诚与敬意的表示;而主人则一定要三次辞谢,这既是对拜访者敬意的表示,也是自谦的一种表示。最后,在回访时,归还雉,以实际行动表示古人的重情重义而不重物,物只是一个媒介。这些虽显繁琐复杂,但其中的真情厚意却能让处于物欲横流时代的现代人有所深思。

延伸阅读

待客礼之敬茶

客来敬茶是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待客常礼。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太傅桓温就“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也“以茶果待客”。其实,客来敬茶就是一种礼俗。客人饮与不饮,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敬茶的行为表现对客人的尊敬与欢迎。古人通常是在客人入座时,奉上一杯芳香扑鼻的清茶。敬茶时要双手奉上,满面笑容地说:“请用茶!”客人也应微微欠身,双手接茶,说:“谢谢!”在很多地方还有“敬三道茶”的规矩。第一道茶,客人略略品尝一下。第二道茶期间,茶香进入充分散发状态,主宾的交谈也进入了正题。等到主人为客人斟下第三道茶时,客人就该起身告辞了。因此,在古代达官贵人中,有了“端茶送客”的不成文规矩。即主宾相谈不欢或者主人有结束交谈之意时,就会端起茶杯,主人家的仆人就会会意地喊一声“送客”,客人也就不得不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