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5

第95章 宾至如归的待客礼

在社交活动中,设宴待客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我国传统礼仪要求对待客人要周到、体贴,要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必须,因此有主有宾的宴饮也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活动。当客人到来时,如何招待客人使宾主尽欢,这在中国古代也受到礼仪规范的约束。作为汉族传统的待客礼仪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在门外迎客;客到后表达问候,请入客厅小坐,先敬以茶点;客人到齐后,导客入席。席中的座次,以左为首座。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对此,《周礼》、《仪礼》与《礼记》这些礼学经典中都有详细规定与描述。

坐席及肴馔的安放

古人认为“礼”为内涵,“仪”为形式,从内涵到形式都必须符合要求才能算是真正懂得礼仪。在宴饮待客方面也是如此。先秦人们是席地而坐,所以就有“席不正不坐”之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体现为主人对客人的不尊重,那么客人就不会入席。对于肴撰的摆放位置也要按规定进行。按《礼记曲礼》的记载: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等等,都是为了客人取食方便,也是尊重客人的一种表现。

宴饮中的布菜

在宴饮活动中,布菜通常都由仆从来做,所以,贵族之家的仆从都懂得端菜的姿势以及重点菜肴的位置。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转向一侧,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如果上鲜鱼菜肴,要将鱼尾指向客人,因为鲜鱼肉由尾部易与骨刺剥离;如果上干鱼,要将鱼头对着客人,干鱼由头端更容易剥离。主人的谦恭之意都在这细微之处体现出来。

陪客进餐

宴饮活动的主人不仅要准备美味佳肴供客人享用,最重要的是陪客进餐。这中间有很多细微的礼仪体现之处,尤其是老幼尊卑共席时。

陪长者饮酒,少者酌酒时必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需如此,年少者才能返回入座饮酒。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饮尽。陪伴年长位尊的人吃饭,少者要先吃几口饭,这被称为“尝饭”。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自己先吃饱就停下,必须等年长位尊的人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

对于宴席上的熟食制品,陪客者都要先尝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就要让尊者先食。古代人重生食,年长位尊的人如果赐予水果等,吃剩下的果核不能随手扔下,要装起来,否则就是不尊重的表现。如果尊者赐予未吃完的食物,那就要将其从盛器中倒入自己所用的餐具中才可享用。

宴饮过程中,如果有客人调和菜汤,主人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总之,古人处处以礼仪来要求自己的行为,种种细微的待客礼仪不仅能让宾客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也能让客人有受到尊重的心理感受。

延伸阅读

古代宴饮活动中的“射覆”游戏

射覆,是古代宴饮活动中的一种游戏,即把某物覆盖起来让他人猜。因古人称“猜”为“射”,所以猜所罩物品的游戏也就叫“射覆”。

射覆大约始于汉代。据《汉书·东方朔传》中记载,汉武帝喜好神仙之道。有一次,他把一些以占卜闻名的术士请到皇宫里,把一条“守宫”(即壁虎)覆盖在盆下,让术士们来猜。结果术士们谁也猜不中,只有东方朔排出卦象,然后作歌答道“谓之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蝎。”汉武帝听后很高兴,重赏东方朔,并继续玩射覆游戏。此后这一游戏传出了宫中,很快被宴饮所吸收作为一种娱宾活动并流传至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