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6

第96章 谦尊儒雅的饮食礼

饮食行为是实行者本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多的由个人习惯形成的个体特征,但是,饮食行为又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所以,它也受到社会认可的礼仪的约束。

“衣食既足,礼让以兴”,礼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能够历史阶段以后的产物。但当礼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就开始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就如同饮食。礼原本由饮食产生,随着人们社会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增加,人们群居而食的次数越来越多,在这样的行为中如何显示出等级身份、社会秩序以及儒雅的状态,上层社会中就开始规范出一套进食礼仪,然后逐渐推广到下层社会中。

最早在《礼记》中就有对进食礼仪的详细记载。这里挑选其中主要的一些做以详细解释。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平时,坐得要比尊者长辈靠后一些,表示谦恭;但进食时则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以免不慎掉落食物而弄脏座席。这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酒撰果品端上来时,作为客人需起立;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也需起立,表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客人地位比主人低,客人要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谢,等主人寒暄结束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酒撰果品摆好后,进食以前,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辨殽,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在主人劝让下开始吃肉。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

共食不饱——与他人一起进食,不能吃得过饱,要注意谦让。毋抟饭——吃饭时不可将饭抟成大团,大口大口吃,这样有争饱的嫌疑。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多吃快吃。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发出响声,这会让主人觉得客人对饮食不满意。毋固获——不要喜欢吃某一种肴撰便只吃那一种,或者争着吃。毋扬饭——不要因为想吃快些,就用食具扬起饭粒以散去热气。饭黍毋以著——吃黍饭不要用筷子,筷子是专用于食羹中之菜的,食饭要用匙。羹之有菜者用梜,无菜者不用梜—— 指的是筷子。羹中有菜,就用筷子取食;没有才就直接饮用。

羹——饮用肉羹,不可过快,不能出大声。毋刺齿——进食过程中不能随意剔牙齿,一定要等到饭后再剔。

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湿软的烧肉炖肉,可直接用牙齿咬断,不必用手;干肉不能直接用牙咬断,要用刀匕来辅助。

毋嘬炙——大块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狼吞虎咽的饮食方式非常不雅观。

当食不叹——吃饭过程中不要唉声叹气。

以上这些饮食礼仪体现出在中国古代不同阶层的饮食活动中,都普遍遵循着礼的规范,体现出尊卑等级的差别,当然,这对人们讲礼貌、谦恭、尊敬长辈风气的形成也有着显著作用,因而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延伸阅读

“鱼不献脊”的由来

《礼记·少仪》中说:在上鱼菜时,“羞濡鱼者进尾,冬右腆,夏右鳍。”即如果是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右方,夏天鱼脊向着宾客右方。民间也有“鱼不献脊”的习惯。之所以有这一饮食礼仪,是因为曾经发生过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据说,春秋末年,吴国苏州太湖有一位叫太和公的厨师擅长烹调炙鱼。吴王僚非常喜欢吃这种炙鱼,吴公子光想要夺得霸主地位,就请勇士专诸去刺杀吴王僚,但专诸一直没有机会接近吴王僚。后来吴公子光听说吴王僚爱吃炙鱼后,就让专诸拜太和公为师,学到了做炙鱼的手艺。有一天,专诸乘吴公子光请吴王僚到家里吃饭的时机,做好一条炙鱼,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上菜的时候,专诸取出匕首刺死了吴王僚,但他自己也被吴王的卫士杀死。后来,人们在宴席中上菜时,都不将鱼脊对着客人,表示以诚相待。而鱼腹味道肥美,对着客人,既便于客人品味,也表达好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