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7

第97章 尊卑有序的座次礼

传统礼仪渗入到了古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场合、不同地位的人,他们在宴饮活动中的座次顺序也不同,这是在等级观念较强的古代社会中区别尊卑的一项重要礼俗。

古代最早的,也是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其隆重的,并且是起源很早的。而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宴会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则是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

要了解古人的座次礼仪,首先要了解古代的堂室制度。在古代,贵族所居房屋都是堂室结构,即建筑中既有堂也有室。堂与室同建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台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阶。要进入堂室必须升阶,这就是“升堂入室”的根源。堂和室共有一个房顶,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通常是贵族用于议事、行礼、交际的场所,不住人。室有寝室和庙室之分,前者日常居住,后者用于祭祖。

古人在室中举行礼仪活动时,座位次序非常重要,它显示了宾与主、显示了尊与卑。通常是面东背西是最尊之位,即所谓东向坐(在室的西墙前);其次是面南背北之位(在室的北墙前);再其次是面北背南之位(在室的南墙前);最卑之位是面西背东的席位。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的座次顺序,可以说是古人室内礼节性座次的真实写照: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东向坐是最尊之位,由于项羽是霸王,又是胜利者,再加上他刚愎自用、自高自大,所以毫不客气地坐在了最尊的位置;项伯是项羽的叔父,自然不能坐在低于项羽的座位上,只好稍加权变,与项羽同坐东向;范增虽是谋士,却号称亚父,地位仅次于项羽,所以在北面朝南而坐;刘邦虽是客人,但项羽却不把他放在眼里,让他朝北面南而坐,地位低于范增;张良作为刘邦臣僚,地位自然更低,只能坐在西向的最卑的位置上。

不仅古代这种席地而坐的宴饮活动中有座次礼仪,在后来的八仙桌和圆桌上进行的宴饮活动也依然有座次礼仪。

八仙桌一般呈四方形,是旧时厅堂的主要家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一般被放置在客厅的大条案前,左右置太师椅,显示着庄重的气派。八仙桌的四围常饰以灵芝、铜钱及花草等吉祥图案。做工精巧,美观性很强。如果用八仙桌来进行宴饮活动,那么,通常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位尊位,如果不正对着大门,那么,面东的一侧右席为主位尊位。然后,主位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

圆桌通常是不分座次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显示着尊卑。如《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写贾母等人在中秋之夜赏月时,“凡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贾赦、贾珍、贾琏、贾容,右边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团围坐。”贾府是一个等级、尊卑秩序严格的家族,虽然赏月时用的是圆桌,但由于是祖母、父辈、孙儿三代人相聚,因此座次仍须分清尊卑。贾母是家中最年长的,自然居中而坐;贾赦等是长子

及其血脉,所以居左,依年龄、辈分区分尊卑而坐;贾政等为次子及其血脉,所以居右,依辈分区分尊卑而坐。总而言之,在古代分主宾的宴饮活动中,座次礼仪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而家宴中则是辈分最高者坐首席。

延伸阅读

“八仙桌”的由来

八仙桌可以说是结构最简单,用料最经济,也最实用的家具。它亲切、平和又不失大气,能给人极强的安定感。如果用八仙桌来宴请客人,可以围坐八人,那为什么它不叫“八人桌”而叫“八仙桌”呢?原因在于它其中包含的一个美丽的传说。

据说,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等八仙相伴云游天下,路过杭州时,听说画圣吴道子运笔如神,其画千金难求。八仙就商议去看看吴道子究竟神在何处。当时,吴道子正在家中作画,忽见这么多客人来访,而且还是八仙,连忙将他们迎入房内。相谈甚欢间,不知不觉已经暮色降临,吴道子决定挽留八仙用饭,可是却没有一张足够大的桌子用来招待八仙。苦恼间,灵机一动,马上挥笔画成一桌,经八仙点化后成为实物。此桌因为是为了招待八仙所画,所以名为“八仙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