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098

第98章 社交活动中的茶礼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产量堪称世界之最。饮茶在中国,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而且,茶在很多礼仪场合也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我国是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几千年来,由于人们对茶的精神品格的深刻认识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茶礼仪,这主要体现在待客、婚俗、祭祀、送礼等几个方面。

以茶待客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的风俗,即凡有客来,主人定会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这一传统礼仪至少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太子太傅桓温就“用茶果宴客”,吴兴太守陆纳则以茶招待来访的谢安。宋代盛行饮茶之风,所以这种茶礼也就沿袭下来。

以茶待客非常讲究真诚。首先要注重茶的质量。有宾客上门,主人往往将家中最好的茶叶拿出来款待客人。敬茶以沸水为上,用未开的水冲茶,茶叶一定浮在杯面,这是不礼貌的。其次要讲究敬茶礼节。敬茶时必须恭恭敬敬,用双手捧住茶托或茶盘,举到胸前,说“请用茶。”这时客人轻向前移动一下,道一声“多谢!”或者用右手食指和中指并列弯曲,轻轻叩击桌面,表示“双膝下跪”的感谢之意。

以茶议婚

以茶议婚这一风俗在唐代最为流行。文成公主入藏就是以茶作为陪嫁。唐代以后,“茶礼”(俗称“下茶”)更加盛行。如清代福格《听雨丛谈》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茶叶之所以能在婚礼中占据一席之地,明代许次纾在《茶疏考本》中解释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则就会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种至性不移的象征。所以,民间男女订婚以茶为礼,女方接受男方聘礼,叫“下茶”或“茶定”,有的叫“受茶”。同时,还把整个婚礼称为“三茶六礼”。

以茶祭祀

在中国古代祭祀及丧葬习俗中,茶的使用也非常普遍。以茶为祭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萧衍曾立下遗嘱:“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自此,以茶为祭逐渐形成一定制度。

茶可用来祭天、祭地、祭神、祭佛,也可用来祭鬼魂。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在祭祀中都离不开茶。以茶祭祀,通常有三种方式:以茶水为祭,放干茶为祭,以茶壶、茶盅象征茶叶为祭。第一种是最常见的,我国江南地区在除夕的晚上,还有以茶祭祖的习俗。清代宫廷祭祀祖陵时用干茶。

以茶赠友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以好茶作为礼物馈赠亲朋好友也是一个悠久的传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萧元外寄蜀新茶》中写到:“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有谢赠茶的诗句,如“此是蒸丁无上贡,何期分赐野人家。”品茶往往是高雅之人的一种精神性质的活动,赠人以好茶,既是对人品性的一种赞誉,也以茶为媒介沟通了人际之间的感情关系。

总之,无论是在社交活动中,还是在礼仪活动中,茶作为一种媒介而成为一种必需品,在此过程中,茶传递着情意、也传递着敬意,茶成为了感情的载体。

延伸阅读

苏轼遭遇“看人待客”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为官三年中﹐他经常微服出游。一天,他到一座寺庙游玩﹐方丈看到陌生人来访,非常简慢地说﹕“坐!”然后跟小和尚说﹕“茶!”小和尚端上一碗很普通的茶。

方丈和苏轼交谈几句后,觉得此人谈吐不凡﹐并非等闲之辈,又跟苏轼说:“请坐!”同时叫来小和尚说:“敬茶!”小和尚又重新泡上一碗好一点的茶。

交谈一阵后,方丈终于明白来者就是本州长官、大名鼎鼎的苏轼﹐便忙起身说:“请上座!”并叫小和尚:“敬香茶!”

临别,方丈捧上文房四宝希望苏轼留下墨宝。苏轼本对方丈看人待客的行为非常鄙视,但转念一想就提笔写下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

方丈看后,心下了然,脸上只有羞愧﹑尴尬之色。

客来敬茶本是传统礼仪,要表达一种尊敬﹑友好﹑平等的内涵﹐可是这位方丈却看人待客,这既是对客人的不尊重,也是对自身的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