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哈尔滨流行一句俚语:“哈拉不绍。”
“哈拉绍”是俄语中“好”音译,那么“不好”呢?聪明的市井中人予以“哈拉不绍”,成了一句令人玩味的妙语。
在俄语中,“哈拉绍”的词根是无法分割的。但“哈拉不绍”的创造人以极大的魄力将其断然剥离,中间嵌入一个简洁的“不”字。如此,“哈拉”成了一回事,如同是一种情形、形态或心绪,而“绍”表达圆满或美好,其中的执法人是来自汉语的“不”,像裁判一样。
在哈尔滨,人人都明白“哈拉绍”的含义,如今又添了“哈拉不绍”。连俄国的商人也愤怒地指责中国的假烟假酒,实在是“哈拉不绍”!如果你跟一个小姐调情,她可能轻蔑地告诉你:“哈拉不绍。”
这种造词法是一种反文法甚至反文化的行为,这不会是文人造的,但生命力强。在汉语中已经站稳脚的一些外来语(外来语与汉语的结合词)中,也有反文法的词,如“拖拉机”,音素三个,词素为两个,如今亦畅行于语言领域。一些在本世纪纯用汉语词素造的新词,如“汽车”、“火车”,细究起来也令人不知所云,表达不了燃油发动机与蒸汽机列车的特征。如今把内燃机车称作“火车”也无人奇怪,虽然车上无火,并且禁火。国务院下设的“铁道部”不叫“铁路部”,但要管理铁道之外的车务与站务。语言的活力差不多取决于新词汇的生殖能力,这中间的创造过程是混沌无序的。新词能不能存活,在乎它在大众口语中的使用频率和持久性,否则便消失,哈拉不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