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战秘史之从大不列颠到巴尔干
47917600000061

第61章 双线作战

事实上,韦维尔将军并非不想进攻,而是那位可爱的“业余战略家”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想入非非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们马上将会看到,丘吉尔会以一次堪与希特勒在敦刻尔克突然叫停相“媲美”的表演。

这次表演如果刨根究底来说,也许过于复杂,估计几千字也叙述不完。因此,我用最简单一句概括就是:丘吉尔想派遣一支远征军到希腊去。

翻开丘吉尔回忆录,我们将会看到,自从英国被赶出欧洲之后,丘老先生几乎时时刻刻都在梦想着“反攻大陆”。前文也曾说过,早在1940年年末,丘吉尔就向希腊政府施加压力,但被希腊首相默塔克塞斯将军拒绝。

但历史偏偏如此巧合,1941年1月29日,年老体弱的默塔克塞斯将军突然暴病身亡。丘吉尔乐了,他一刻也不耽误,再度向希腊政府施加压力,这一次,希腊政府同意了。丘老先生一刻也不耽误,他给韦维尔将军下命令说:“停止进攻!主力部队立即登船前往希腊。”——俺们要反攻大陆喽。

实际上,丘吉尔作出这个转战希腊的决定,几乎与挥刀自宫无异。然而丘吉尔却秉承了自己的一贯性格,至死也不肯承认这是一个战略上的错误——尽管被打得鼻青脸肿。

可以肯定地说,他错过了打赢北非之役的最佳时机。韦维尔本可以在隆美尔还是光棍司令之时,攻占的黎波里,把意大利人完全逐出北非。但是,这个机会没有了——被那位头脑僵化、一心沉醉在巴尔干战略幻想中的丘吉尔先生葬送了。

丘吉尔果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天派。他认为:“的黎波里港就像是一只熟透的果实,迟早会落入自己怀里。”韦维尔尽管对远征希腊有着抵触情绪,但没过多久,他也变得乐观起来,也许是受到了丘吉尔乐观情绪的感染。他在3月2日的战争日志中写道:“的黎波里意军可以暂时不理会,因为意大利海军缺乏效率,现在德军实力一定有限,我估计他们不过一个装甲旅而已……”韦维尔最后作出结论:我不相信敌人凭着这一点兵力,就敢收复失地。

韦维尔是正确的,德军的确只有一个装甲团,与他估计的一个装甲旅相近。但遗憾的是,他碰上的是隆美尔——一个敢于冒险,甚至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

我们来看一看英军此时的兵力变化吧。2月下旬,那个立下赫赫战功的英国第7装甲师被撤回埃及,进行休整和补充。它原有战线被英国第2装甲师填补,该师刚刚在英国组建,全是新兵蛋子。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个师只来了一半——另一半被送往希腊。与此同时,澳大利亚第6师也乘船前往希腊。接替它的澳大利亚第9师由于缺乏交通工具,并未开上前线。因此从地图上看,英国虽然占据了利比亚全境,但不过是个空架子,其精锐部队及大量战略物资早就调到希腊去了——甚至于澳大利亚第9师连上前线的卡车都找不到。

就在这个时候,隆美尔的反击开始了。正如李德·哈特在他二战史中承认的那样:“隆美尔在选择时机上真是走运;并且,隆美尔野心不大,他初衷不过是出于一种,敌人不来打我,那我就打一场进攻战”,是种试试的心态。换言之,隆美尔也极力想摸清英军虚实。他给部队传达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命令:“设法与敌人发生接触!”

但另一方面,隆美尔不敢冒进,因为他手上的兵力实在有限。他总共只有1个装甲团(60辆3号、4号坦克)、2个机枪营、2个侦察营、3个炮兵连和1个高射炮营——几乎与他在法国指挥的兵力相等。最初,隆美尔要求意军配合,但意大利人早就被英国人打怕了。一提到反攻,意大利人就摆出一副受尽委屈的模样,并大义凛然地表示,实在是想配合友军啊,但我们的交通工具早就在撤退途中丢光了。唉,没办法啦,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是你们去吧。

隆美尔看出了意大利人是在耍滑头,他命令:“就算步行军,意军也必须配合行动!”

也许,此刻的隆美尔也未曾预料,这个“试一试”的进攻,会造成两个月后那样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