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
47920400000014

第14章 亚洲考古大发现(13)

王陵“三奇”

西夏王陵被发掘出来后,考古人员根据其特点为其总结了“三奇”:第一,整个王陵都仿效都城建造,气势恢宏;第二,陵墓内建有佛塔,并有佛光护佑;第三,陵墓内可谓古今迥异,各有不同。

西夏王陵的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是由内外城、阙台、碑亭、献殿、角阙、角台以及高大的陵台等部分组成,可谓是一组建筑群落。历经千年,尽管地面建筑已经被严重破坏,而陵园内的基本布局却清晰可辨。

在陵墓的周边,还有一圈近似方形的建筑陵城,又称为“兆城”,不仅可以保护帝陵,还能彰显古代帝王至尊天下的地位。

然而,考古学家对西夏王陵研究后发现,这座王陵并不简单,而是模仿都城的布局建造的。比如,陵园的外城就相当于一座大城,是都城的第一道屏障;而内城则是皇城,是帝王居住和理政的禁地,对应的是西夏国王死后被安葬在陵城内城的地宫当中;陵墓的月城也称瓮城,是护卫皇城的;而西夏王陵内城献殿布局,也与皇城结构相似。因此,可以说西夏王陵的布局是典型的都城结构缩影。由此我们也可推断出,千年之前的西夏王国是怎样的恢宏与繁盛。

那么,王陵中为何又要修建佛塔呢?研究发现,西夏王国是一个笃信佛教的国家,各位帝王没有不广修佛寺的,佛教在当时也是盛行一时。也正是因为帝王们对佛教的推崇,才让他们在选择建造自己的陵寝时一同修建了佛塔,让自己能永远与佛相伴。

此外,考古人员通过调查还发现,在王陵区内有很多华美精致的建筑构件,既有带有浓郁佛教色彩的忍冬纹、莲花纹方砖,也有色彩艳丽的琉璃残件,还有铜铃、石碑、石像及各色残瓦等。在阳光绿树的掩映下,一座座陵园紧凑而整齐地排列,显得庄严而静谧。

历经千年沧桑的荒野古冢,如今虽然已经失却了往日的辉煌,但依然静静地躺在贺兰山下,向后人诉说着一代王朝的荣辱兴衰。有首《古冢谣》曰:“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低犹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这座“中国的金字塔”已为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注目,神秘的面纱也正在慢慢被揭去,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真正一睹她的容姿。

相关链接——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

李元昊是西夏的开国皇帝(1038~1048年在位),党项族人,原为拓跋氏,李姓为唐所赐。李继迁孙,李德明长子,生母卫慕氏。史称景宗。

少年时的李元昊身形魁梧,而且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尤好法律和兵书。通汉、蕃语言,精绘画,多才多艺。其父在位时,就已经不断对外出战,扩大势力。1032年,李元昊以太子身份继位,仍称藩与宋。后来为表示自己的独立之心,废除了唐宋分别赐予的李、赵姓,改姓嵬名,并以严酷手段彻底翦除守旧派。

大庆三年(1038年),李元昊自立为帝,彻底脱离了宋朝,国号“大夏”,历史也称西夏,定都兴庆府。随后,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了西夏文,并大力发展西夏文化。建国后,李元昊还推动教育,创蕃学,启西夏文教之风;开凿“李王渠”,以便西夏国民耕种;3次分别于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及定川砦(今甘肃固原西北)等战中大败北宋,并于辽夏进行了第一次贺兰山之战,大胜辽国,奠定了西夏在辽、宋两国的地位。

后来,李元昊本想夺取关中之地,攻占长安,但由于宋军的顽强抵抗,夏军大败,李元昊的美梦也就此破灭。且由于后期战事繁多,西夏的经济逐渐衰退,遂于1044年与北宋签订庆历和议,向宋称臣,被封为夏国王。

李元昊的文治武功都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处。在位的16年(1032年起计)中,他多次猜忌功臣,稍有不满即罢或杀,这种做法反而导致日后母党专权。另外,晚年后的李元昊多沉湎酒色,好大喜功,结果也导致西夏国内日益腐朽,众叛亲离。据说,他曾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360座,用来作为他的疑冢,其后竟把那批民夫统统杀掉。

李元昊还废皇后野利氏和太子宁林格,改立与太子订亲的没移氏为新皇后,从而招来了杀身之祸。延祚十一年(1048年),其子宁林格趁李元昊酒醉之时,割了他鼻子,导致李元昊因失血过多而死,享年46岁。庙号景宗,谥号武烈皇帝,葬于泰陵。而太子宁林格后来也因为弑父之罪而被处死。

陕西杨家村青铜器的秘密

2004年1月19日,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几位村民在一个土崖上挖土时,突然在,半崖处出现一个洞,扒开一看,村民们顿时惊呆了:洞里全是都是青铜器!

这已是建国以来杨家村第四次发现的青铜器。第一次是1956年,杨家村出土了4件周成王时期所铸的青铜酒器,其中两件被定名为彝方尊,两件马驹状的被定名为彝驹尊。前者的铭文记载了西周部队的部署情况,后者的铭文记载了西周畜牧业的发展情况。1972年5月,杨家村又出土了一件罕见的青铜大鼎,鼎重78.5千克,记载了周成王妃姜馈赠土地给贵族臣子的事。1985年,杨家村又出土了一套青铜打击乐器,包括三件一组的编钟。

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从器物的铭文得知为单氏家族所有,其中26件是宣王时期所铸造,只有一件盂是厉王时铸造的。

杨家村为何有这么多宝物出土

商周时期,铜是国家的战略物资,主要由天子控制,其他即使贵族等,也都很难获得。即使得到铜,那也是得天子赏赐。

那么,杨家村为什么会出土这么多的王室重器呢?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周原则是周人的发祥地和商灭前的首都所在地,其遗址位于现在陕西省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5000米。杨家村所在的位置,正好位于周原中心区的南侧,是周王室的京畿之地。

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大臣大多都集中在杨家村一带,向西还分布着虢国、散等数十个诸侯国。它们与单氏的先祖一样,都是一些周初受封的重臣。同时,杨家村还是西周时期岐邑与丰镐间的交通要道,属于当时的水陆码头。西周国家级的交通干线“周道”都要路经这里。将单分封在这里,可以看出其祖先在周初的显赫地位,他们也可能因此而屡受天子的“赐金”。由此可见,作为单氏家族的分封地,杨家村出土大量的王室重器也比较合理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杨家村位于渭河以北的一个月牙型台地上。而从宝鸡县到杨凌一带数十千米的渭河北岸,就有几十个这样的月牙型台地。考古人员从这些地方也发现了许多遗址和器物,比如在宝鸡县阳平镇一个同样叫杨家村的月牙型台地上,就发现了著名的秦公钟,在龚家湾月牙型台地上,发现了西周时期大型建筑遗址。

这这次出土重器的眉县杨家村,也是一个东西长约750米、南北不到500米的月牙型台地。西周时期,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都非常重视地形,而渭河北岸的月牙型台地背风向阳、水土丰厚,南临渭水,远眺秦岭,背靠大周原,是个风水宝地。即使今天,仍然还是当地人选择居住和生存的最佳环境。

被窖藏的精美青铜器

考古学家近些年在陕西关中地区发现了很多西周时期的窖藏青铜器。为此,关于青铜器为何窖藏的原因也一直争论得很激烈。

有人认为,青铜器窖藏应该因为与异族交战导致的。在与异族交战时,仓皇之中将象征权力和财富的青铜器埋了起来。

还有人认为,这应该是由国内战争造成的。比如西周晚期的国人暴动,贵族们为了不让青铜器落入政敌之手,就将其藏起来。

也有人认为,将青铜器挖窖埋起来是为了祭祀祖先,或者祭祀山川、河流等。

不论哪种观点,目前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从杨家村出土的这批青铜器被挖出时,存放得十分整齐,都是大器套小器,而且没有丝毫损坏,甚至连铸造时的毛刺都相当清晰。这也许表明:这个窖穴其实就是专门存放青铜器的。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考古学家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窖穴,这些窖穴中存放的物品也有所不同,有的是粮食,有些是甲骨。比如在周原凤雏发掘的一个窖穴中,就专门存放了大量甲骨,这些甲骨经解读属于当时的档案。

由此可见,单氏家族当初也许就是专门挖窖存放珍贵的青铜器的。而到了春秋时期,单氏家族离开了他们的封地,落户到了现在山东省的单县一带,或许是走得匆忙,或许是忘记了,使得这个青铜器窖穴才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西周的铜是从哪里来的

古代的关中地区基本是没有铜矿的,然而强大的西周军队却都是靠铜做武器来战斗的。在西周,王室贵族们也都需要大量的铜来显示地位和力量。据统计,自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起,关中地区已有50多个县出土过商周的青铜器了,总数也不少于8000件,其中铸有铭文的礼器就有700多件,占全国总数的1/3。这些铜到底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经测定,西周时期的铜主要来自于安徽和湖北等地,大部分都是通过贸易交换获得的。当地的人将铜矿炼成铜锭,再将铜锭运到西周都城,交于国库,这样天子就可以使用了。而从遥远的地方将铜运到关中,其间也一定会有很多困难的经历,这也就是为何西周王朝总是不断与南淮夷、荆楚作战的原因了。

杨家村窖藏青铜器之“最”

考古人员从杨家村发掘出的窖藏西周青铜器中,有27件器物上都刻有铭文,而且件件都刻有精美华丽的纹饰。

在这批出土的青铜器中,第一次系统地将单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事迹及族谱都详细记录了下来。这不仅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对研究人员研究中国的家谱发展史及家谱起源演变等,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这批青铜器还第一次将年、月、干支与月相四要素集中在一起多次使用,这也对西周晚期青铜器的谱系研究、断代研究提供了标准器,为西周周王谱系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证据。

同时,这批青铜盘上所刻的铭文达到350多字,超过了以往考古人员发现的西周时期的史啬盘,因此也成为目前已知西周铭文中最长的盘。

而且,这批青铜器铭文中还记载了文、武、成、康、昭、穆、恭、懿、夷、厉到宣10个周王的名称、位次和有关事件,这也是有记载的历代周王最多的一次发现。从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包括《史记·周本纪》等史书记载的共和执政,在铭文周王排序中都没有出现,这可能与《史记》中“共和乱政”这句话有关。但是,这是否也说明了正统与非正统的争论在西周时期就已存在,目前还不得而知。

此外,这还是目前所知西周青铜器中纪年最高的一批器物群,也就是记录的年代最长,属于高年器。

延伸阅读——我国出土的著名鼎尊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