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家庭医疗保健推拿按摩实用手册
48181800000012

第12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5)

【配伍穴位】配委中、承扶治疗腰腿疼痛;配环跳、风市、阳陵泉治疗下肢麻痹,配风市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三十二)伏兔

【穴位位置】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6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伏为卧,穴居股四头肌隆起处,形似卧兔,所以称此穴为伏兔。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止痛利节,温经通络。

【主治病征】胯骨疼痛,下肢麻木、疼痛,腰膝冷痛,脚气,腹胀,胃痛,全身隐疹。

【配伍穴位】配阴市、足三里、丰隆治疗下肢麻木、疼痛;配上巨虚、胃俞治疗腹胀;配膝眼治疗膝关节冷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三)阴市

【穴位位置】在大腿前面,髌骨外上缘上3寸,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布有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为阴寒之邪气侵袭机体下肢的部位,又是阴气凝聚之所,好似集市之聚集,所以称此穴为阴市。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温经散寒。

【主治病征】下肢麻木、疼痛,腿膝冷痛,腹胀,腹痛,泄泻,脚气发作,糖尿病喜饮。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治疗下肢麻木、疼痛;配膝眼、风市治疗腿膝冷痛;配中脘、梁门治疗腹胀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四)梁丘

【穴位位置】在大腿前面,在髌骨上缘上2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止缘之连线上取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布有股前皮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陵起为丘,穴在膝盖上方,犹如山梁之上,所以称此穴为梁丘。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郄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和胃止痛,宁神消肿。

【主治病征】胃痛,急、慢性乳腺炎,膝肿痛,下肢不遂,腰痛,恐怖症。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中脘治疗胃痛;配阳陵泉、绝骨、环跳治疗下肢不遂;配犊鼻治疗膝肿痛;配内关治疗恐怖症。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五)犊鼻

【穴位位置】在膝部,屈膝,髌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节静、动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髌韧带两旁凹陷处,形似牛犊之鼻孔,所以称此穴为犊鼻。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利节止痛,活络消肿。

【主治病征】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木,脚气。

【配伍穴位】配阳陵泉、阴市、梁丘、血海、鹤顶治疗膝关节肿痛;配阴包治疗下肢麻木;配膝关、曲泉治疗膝关节屈伸不利。

【操作手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整复类手法(主要包括扳法、摇法、拔伸法等)。

(三十六)足三里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胫骨产嵴外1横指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之间;有胫前静、动脉;为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分布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此穴推拿按摩后能增强下肢肌力,可维持走三里路,所以称此穴为足三里。

本穴是足阳经之合穴。

【生理功能】和胃理肠,益气强身,健脾培元。

【主治病征】主治范围很广泛,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也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

【配伍穴位】配曲池治疗高血压;配少泽治疗乳腺炎;配中脘、内前治疗胃肠疾患;配水沟、风府、上星、神门治疗神经疾病;配天枢台肠鸣泄泻。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十七)上巨虚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足三里下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静、动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胫腓骨之间有大的空隙,因此称巨虚,此穴与下巨虚相对,所以称此穴为上巨虚。

本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理肠通腑,和胃通浊。

【主治病征】急、慢性肠炎,胃痛,腹胀肠鸣,便秘,泄泻,腰膝酸痛,下肢不遂、冷痛。阑尾炎。

【配伍穴位】配足三里治疗急、慢性肠炎;配天枢治疗便秘和泄泻;配天枢治疗腹胀肠鸣;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三十八)条口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上巨虚下2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静、动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取穴时该处出现一条形凹陷似口,所以称此穴为条口。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通络止痛,理气通络。

【主治病征】肩臂痛,小腿转筋,下肢麻木、浮肿,足心发热,脚气病,胃肠疾患。

【配伍穴位】配天枢治疗胃肠疾患;配环跳治疗下肢麻木;配承筋、承山治疗转筋。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三十九)下巨虚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上巨虚下3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腓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前,深层为拇长伸肌;有胫前静、动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与上巨虚相对,所以称此穴为下巨虚。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下合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理肠通腑,宁神镇惊。

【主治病征】小腹痛,急、慢性乳腺炎,睾丸痛,下肢麻木、浮肿,痢疾,精神、神经疾患。

【配伍穴位】配上巨虚、天枢治疗痢疾;配足三里、环跳治疗下肢麻木、浮肿;配关元、水道治疗睾丸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丰隆

【穴位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外踝上8寸,条口穴外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外侧和腓骨短肌之间;在胫前动脉分支;当腓浅神经处。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丰为大,隆为盛,该穴处肌肉丰满隆盛,所以称此穴为丰隆。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和胃止痛,安神定喘。

【主治病征】支气管哮喘,头痛,眩晕,腹胀,便秘,下肢麻木、浮肿,癫痫,头面水肿,咳嗽。

【配伍穴位】配肺俞治疗支气管哮喘;配上星、百会、四神聪治疗精神病发作;配支沟、天枢治疗便秘;配丘墟治胸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四十一)解溪

【穴位位置】足背踝关节横纹的中央,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有胫前静、动脉;浅部当腓浅神经,深层当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骨节相连结处为骱与解通,肌腱间的凹陷处似溪,所以称此穴为解溪。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经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痰,健脾和胃,镇静宁心。

【主治病征】面部浮肿,头痛,眩晕,腹胀,便秘,下肢肿痛,神经疾病,心烦。

【配伍穴位】配阴陵泉、血海、商丘治疗腹胀;配条口、绝骨治疗下肢痛;配支沟治疗便秘;配丘墟、大白、条口治大腿、膝盖肿痛,小腿转筋。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二)冲阳

【穴位位置】在足背部,在解溪下方,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当第二、第三跖骨与椟状骨间凹陷部。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静、动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冲为动,高为阳,穴在足背最高点,动脉应手处,所以称此穴为冲阳。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原穴。

【生理功能】疏经祛风,和胃安神,镇惊安神。

【主治病征】中风,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面肿,牙齿疼痛,胃痛,足部发凉、感觉下降无力,足背肿痛,精神病。

【配伍穴位】配丰隆治疗精神病;配条口、绝骨治疗足部发凉、感觉下降无力;配颧髎治疗面肿;配公孙治疗踝关节痛。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

(四十三)陷谷

【穴位位置】在足部,内庭穴上方,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后方凹陷处。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在第二跖骨间隙间,有骨间肌;有足背静脉网,深层有第二跖背动脉;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处凹陷如谷,所以称此穴为陷谷。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输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胃肠,健脾利湿。

【主治病征】面部浮肿,腹痛肠鸣,足背痛,高烧不退、不发汗,疟疾。

【配伍穴位】高烧无汗配合谷、列缺;配天枢、上巨虚治疗腹痛肠鸣;配太冲治疗足背痛。

【操作手法】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四)内庭

【穴位位置】在足背,足背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腓浅神经足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内指入内之意,庭指庭堂。穴在趾缝纹端,趾缝如门状,其处平坦似庭,所以称此穴为内庭。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荥穴。

【生理功能】疏经止痛,调理胃肠,清心安神

【主治病征】扁桃体炎、下肢疼痛;口歪斜,鼻出血不止,咽喉肿痛,腹胀,胃痛,痢疾,便秘,发烧,牙龈疼痛,足背红肿疼痛。

【配伍穴位】配厉兑、窍阴、至阴治疗发烧;配足三里治疗胃痛;配环跳治疗下肢疼痛;配天枢治疗痢疾。

【操作手法】开窍类手法(主要包括击法、弹法、掐法、拍法等),行气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捏法、振法、抖法)。

(四十五)厉兑

【穴位位置】在足第二趾,第二趾外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厉是登高或徒步时用力,兑是趾尖端,本穴位于足趾端,走路用力,所以称此穴为厉兑。

本穴是足阳明胃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泻热,和胃安神,健脾利湿。

【主治病征】牙龈疼痛,咽喉肿痛,发烧,神经疾病,鼻出血,昏迷,口不能言,高烧不退、不发汗,精神疾患。

【配伍穴位】配下关治疗牙痛;配大敦治昏睡不醒;配内关、间使、水沟治疗神经疾病;配人迎、水突治疗喉痛。

【操作手法】解痉类手法(主要包括—指禅推法、揉法、滚法),发散类手法(主要包括点法、压法、拿法)。

足太阴脾经(21穴)

穴位名称及循行顺序: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气—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本经脉联系的肌体组织和器官:脾、胃、心、膈、咽、舌、下肢内侧前缘。

本经穴位推拿按摩主治病症:与本经脉有联系的肌体组织、五脏六腑中的器官、本经脉循行的四肢、五官出现的各种病症。

本经发病出现的症状:舌硬语迟、股、膝内侧至大趾等脾经循行线之肿痛,麻痹,知觉下降、肢体发冷。

身体组织器官出现的病症:胃脘痛,腹胀,呕吐,胃气上逆、打嗝,便溏,黄疸,身体沉重无力。

(一)隐白

【穴位位置】在足大拇指,趾内侧趾甲角旁约0.1寸。

【穴下解剖】穴下肌肉、血管、神经分布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足底内侧神经。

【穴意阐释】穴名称谓的意义在于穴在足部称隐,约当赤白肉际处,所以称此穴为隐白。

本穴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

【生理功能】疏经安神,健脾理血,健脾调经。

【主治病征】呕吐,食欲不振,腹胀,哮喘难卧,便血,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神经疾病,多梦,惊风,足冷不温。

【配伍穴位】配天枢治疗腹胀、呕吐;配少商治疗神经疾病;配三阴交、关元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配肾俞、膀胱俞治疗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