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
48185900000052

第52章 丢不掉的书生意气

从海南到北京,再从珠江到富力,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有人说过,文人的弱点就是做什么事情都不够偏执,不够偏执因而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商人。所以,在经营过程中,我常常会注重文化载体的运用,希望我们的商业活动融入更多的文化意味。

我由文投商但不愿亦文亦商。只能把文学写作看作是我的业余爱好。长期从事文字工作,这个背景对后来的工作可以说影响巨大。其实所有的文人活动和商业活动本质上都是文化活动。任何一种生意或经济行为都是文化行为,他们需要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做支撑。这种人文背景实际上就是你的修养,用你的修养、学识和经验,融入到你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经济行为的判断中。在中国做生意还是双轨制,怎么与人相处,在社会上怎么行走,怎样做人都显得尤为重要。我种过地、做过工、念过书,在剧团操过琴,做过省领导秘书,并多年从事新闻记者和编辑工作,因受家庭影响,酷爱文学,并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版过多本诗集和散文集。可以说,步入商海之前,我是一个标准的文人。但涉足商海时,并没有标榜自己是一个儒商,1999年我到珠江上任的第一天,我就发誓除了与房地产相关,否则一个字不写。“一刀斩断功名念,奋力商海不回头”。那时候我想的就是不管淹死、呛死都要义无反顾,因为我总相信最后会有辉煌。其实,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也真的没有再从事专业的文字工作,只是平常记一点笔记,在企业内部写点东西。个别破例的也就是玩票性质地给余华小说《活着》的电视剧版本《富贵》和给安建导演的《上海迷雾》写了主题歌的歌词。

其实文人和商人既有矛盾的地方也有可以统一的方式。古人不是崇尚铜钱外圆内方的风范么。作为文人,书生意气不可丢;作为商人,取之有道方为上。

自古以来,书生之名并不怎么豪迈,有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但是抛开书生的酸相,毛主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诗句也算是给书生们长了志气,让书生骨子里生出了豪气来。

其实,人要活的有意义、有意思、有意味,就离不开那广博的、有精义的气,今日处世,真正以书立世,以文为天下者鲜矣、难矣!如何经受得起五彩斑斓的种种诱惑,做到无忧、无虑、无惧,有仁、有智、有勇,那是值得当今每一个文人深思的。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书生,发展的社会需要书生,需要书生那挥斥方遒的气概。有人认为书生意气不过是自以为是头脑简单之品性。意气有好几种意义。意气风发是好的,意气用事就不好。书生意气拥有的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志与气概。有了这种意气,书生显得理想化;也正是这种理想化,他们过分相信书中所讲的圣人之言,对蝇营狗苟的世俗就能超脱一点,就能活得更加本色一点。

但有时面对文人朋友的责问,我反而感觉到“作为商人的无言以对”,在1999年进入珠江时,作家出版社还在出版我的《远方的眼睛》散文集,我在其中一篇文章中写道:“商业,仅是我生存的所在,而那文学才是我的魂啊!”所幸的是,我从商选择了房地产业,而北京房地产业,正为我灵魂的升华找到了一个独特而多彩的出口。

北京珠江骏景的成功正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例子。当时为了寻找珠江骏景的市场,我与《北京青年报》、《财富周刊》等联合策划了的“城市中坚人群的讨论”,亲自组织,并亲自动笔,为那些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有深厚文化背景、在政府和企业居中坚位置的一群人画像,并亲自将其命名为“城市中间人群”,“他们是城市的脊梁和历史的动力”,我在文中写道,“发展商应该首先为这样一群人建设理想家园,而珠江骏景也许是第一个有此意识的项目。”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经过报纸和刊物的报道,“寻找中间人群”的讨论引发了社会上巨大的反响,吸引了来自文人、学院、商界和白领们的热烈关注,仅北青报连续整版报道就有七次之多,我亲自撰文《解析城市中间人群》又引发了新的高潮。在顺利完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讨论后,其结果也对珠江骏景的知名度、品牌观的定位传播起到了良好和珍贵的作用。珠江骏景借此一炮打红。

事后,珠江骏景一直没有放弃“人文地产”的推广模式,比如,其与众不同的客户通讯《星空》,完全是一本中产阶级的生活读本,90%的文章内容都与珠江骏景的推广营销无关,而完全是在宣扬一种中坚人群的生活感受和态度。再如,客户联谊会搞的“珠江之夜”和“清明上河图展”等,都是十分新颖和活跃的文艺晚会,而远非项目介绍的推广会。正是在这样的推广下,配合珠江投资给人的实力信心,以及南派发展商的产品理念和创品牌的优质价格性能比,使珠江骏景的客户资源日积月累,不仅成为南城人置业的首选,而且,自2001年下半年扩展到了整个北京城,即便有北京申奥成功这样重北轻南的大事发生,珠江骏景仍然营造了一个在销售中“南骏胜北奥”的现象,一时传为业界佳话。截止2001年珠江骏景一年共计销售800余套住房,成交金额约6亿元,成为业界评选的2001年度北京十大热销楼盘。这场班门弄斧,不仅为北京南城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也为珠江品牌扬名立威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更让人闻识了“文心”的魅力。

“人类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地球上。”西哲海德格尔的这句名言,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心里产生了共鸣。近几年随着人们居住条件与居住理念的不断改善与发展,消费者以及开发商们都已不再仅仅关心地段和产品的价值,而从物业管理到物权人权,从水系园林到主题社区,从教育地产到健康地产,一步步走过来,越来越注重地产人文性,强调对居住文化的追求。

所谓“人文地产”,除了项目定位、产品规划、园林设计、立面处理、户型设计和精装修等常规的基础硬件因素外,靠项目的细节和软件所体现的文化性格更显重要。

我进入富力以后,在2002年11月北京富力城项目开盘伊始,便邀请了业内人士、文化名人、地产大腕、园林设计者、教育专家、规划建筑、媒体、甚至购买富力城的业主等各界人士,对楼市、对经营、对建筑、对文化、对城市文明、对项目进行“品头论足”,汇集了鲜明观点与真情实感,名曰:“富力新论坛”。并且还以此命名了富力城的内部刊物,让所有的客户、准客户都能参与进来,让“富力新论坛”延续不断,历久弥香。

在已往的“富力新论坛”里,有我和冯仑、潘石屹、曾伟、张宝全这些被称为“海南五兄弟”的坐而论道;有陈忠实、舒乙、周国平、刘恒、周明等作家名流的舞文弄墨;也还曾有富力城邀集几位业主如首大置业总裁王哲、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项目中心副主任郑国臣、著名艺术人士张羽冲、韩国SK株式会社投资经理方元等人,聚在一起对富力城说三道四,我也亲自接受各家的质询,有人说我们是请业主挑刺儿,花钱找罪受,但最终是做到了皆大欢喜。

2005年6月7日,“富力新论坛”顺利移师天津。我邀请了任志强、聂梅生、张宝全、张民耕、易小迪、汪浩、刘涵等京津两地房地产界权威人士齐聚一堂,成功举办了“京津互动,把脉天津”的主题论坛,在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这里面还曾有一段插曲,本来也邀请了潘石屹,但他因故未能出席,让易小迪带了封他的亲笔信在会上宣读。可能是当时处于房地产调控的敏感时期,这一活动引起了建设部有关领导的关注,在活动刚结束,潘又打来电话给还在回京路上的聂梅生等人,让其证明他没参加会议,也没在会上“乱说”,足以看出此事所引起的关注度。

2005年8月29日,天津“富力新论坛”再创新模式,也将普通业主列入论坛嘉宾邀请行列。通过论坛与业主建立最直接的沟通渠道,从市场需求角度,共同就未来人居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后来“富力新论坛”进一步推广到西安等很多新项目所在的其他城市去。

其实“富力新论坛”关注的还不只是业界高层的坐而论道,也不限于文化名流的居住理念,业主的需求以及对项目的理解、认识、建议和意见都是其关注的重点。

在当时我们邀请业主参加论坛,并请媒体公开报道的举动,很多开发商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业主在日常生活中反映的棘手问题,很多开发商避而不及,更不用说主动邀请业主公开提意见了。这么做需要太大的勇气,并不是我自信可以控制一切。在有一次天津富力新论坛上,就什么是“终极居所”、“成熟社区应该如何维护和保持”的问题,业主和媒体把非常尖锐问题抛给了富力。但我们看到的是富力天津地区总经理从容而积极的面对和回答。

我们的团队认为,能够接受业主的意见,并将其建议融入项目的规划考虑之中,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佳动力。

对此,媒体评价说:相对于社会上许多神魂不属的文化推广,富力的文化形象显得丰富而全面,既顾及了社区文化的建设,理念的张扬,又将与业主关系的沟通摆上了台面。通过这一系列既务实又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表现,“富力新论坛”已经成为地产圈里一项极具号召力的活动,曾被评为“年度最具品牌力的地产行动”商业巨头以及文化名人精彩且实际的观点以及在论坛中形成的话题皆成为业界的美谈,将富力新论坛烙上了鲜明的人文情怀,富力品牌及富力产品所具有的人文魅力也逐渐深入人心。

与万达“玩”足球、王石穿越北极,潘石屹拍电影,张宝全玩EVD似乎有某些相似之处。有人说这是个性张扬时代的表征,有人说这是变相炒作,也有人说这纯属企业掌舵人的个人爱好。但无论评价如何,也不论开发商的动机,我们只关心效果。

可以明确的是,通过“富力新论坛”,富力收获的是资源信息的高效沟通、社会各界的尊重,还有更重要的企业前行的方向。

这些,都是丢不掉的书生意气带给我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会深入骨髓,顶起脊梁,让我始终保持直立行走。

而我们做人也好,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也好,总是希冀在不断的抗争去取得新的收获,在能力不足或自然环境恶劣时我们也曾野蛮,但也曾坚强。而我们不能在野蛮中停步,更加美好的风景和更加富有层次的生活感悟只有直立以后才能获得。

中国有句古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已经站起来的人有时也不得不选择卑躬甚至屈膝,也许这样我们一时扛过了艰难,顶住了压力,可如果这样成为了一种常态,那就必然成为人生中的大不幸。如今很多人的精神是跪着的,是奴性的,是人格的扭曲。他们觉得站起来行走会失去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比尊严和自立更重要。他们充分表现出利益为根本的宗旨,无论谁,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利益,他们都会精神下跪的,所谓利益最大化,这也是没有办法。企业也同样是有人格的。追求利益最大化也许是企业与生俱来的宿命,但只以此为宿命的活法实在可以说是“苟且偷生”,企业的眼光和追求如果只是到这个层次的话,那这个企业以及这个企业里的人都太没有前途了。

身边有很多为了利益而不惜牺牲尊严的活例,为什么?因为对价实在是实惠多多,为商与为官,有如此多的相似,利益是最大的动力。在利益面前,还有什么样的人能让自己的精神站立得笔直笔直的呢?当然有,那是脊梁。

牛根生有句广为流传的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还有一句更通俗也很流行的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所以,有点书生意气,多修为一下自己的品格和德行还是不会吃亏的,即使商界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