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合战术:人们总喜欢有始有终
倘若信才写了一半,钢笔突然没有墨了,你是随手拿起另一支笔继续写下去,还是四处寻找一支颜色相同的笔?在寻找时思路会不会又转到别的方面去了,而丢下没写完的信不理?或者,你是否被一本间谍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4点仍不释卷?
又或者,你突然爱上了编织。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起编织针,煞是正经地织着毛衣。虽然只是重复动作,却搞得茶饭不思,如果中途有别的事情打断,只要有机会,就能接上。尽管织完了也并不着急穿。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她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让他们同时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难的数学题。让甲组人一直演算完毕,而在乙组人演算中途,突然下令他们停止。然后让两组人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其结果表明,乙组人记忆成绩明显优于甲组人。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尽管全神贯注,等到一旦解开了就会松懈而不再在意,故很快便忘记。而对解不开或尚未解开的问题,人们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开它,因而也就潜藏在大脑里。
这种解答未遂的问题,深刻地留存在记忆中的心态叫“蔡戈尼效应”。人们之所以会忘记已完成的工作,是因为欲完成的动机已经得到满足。如果工作尚未完成,这一动机便使他对此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这种心理,曾有过这样一段佳话:一位爱睡懒觉的大作曲家的妻子为使丈夫起床,便在钢琴上弹出一组乐句的头三个和弦。作曲家听了之后,辗转反侧,最终不得不爬起来,弹完最后一个和弦。趋合心理逼使他在钢琴上完成他在脑中早已完成的乐句。
对大多数人来说,“蔡戈尼效应”是推动我们完成工作的重要驱动力。但是有些人会走向极端,要么因为拖拉永远也完不成一件事,要么非得一口气把事做完不可。这两种人都需要调整他们的“完成内驱力”。
一个人做事半途而废,也许只是因为害怕失败。他永远不去把一件作品完成,以避免受到批评;同样,只愿永远当学生而不想毕业的人,也许是因为这样就可不必到社会上去工作;也可能由于他在潜意识中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于是害怕成功,因此也就下意识地逃避成功。
泰克医生为有这种心理的人提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法,他说:“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时间限度是10分钟,而工作要1小时才能做完。那么,你的脑筋一开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后用3分钟的时间活动筋骨,例如跳几下、去倒一杯水,或是做些锻炼肌肉的运动。活动过后,再把另一个10分钟花在工作上。”
而一个非把每件事都做完不可的人,则可能会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太紧张、太狭窄。这类人只有减弱过强的内驱力,才可以一面做事一面享受人生乐趣。不把工作做完就不罢休的人可能是个工作狂。其实如果把这种态度缓和一下,不仅能使你在周末离开办公室,还能让你有时间去应付因工作狂带来的问题,例如自我怀疑、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或因不能应付而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非做完不可的人为了避免半途而废,很可能会把自己封死在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上。兴趣一旦变成狂热,就可能是一个警告信号,表示过分强烈的“完成内驱力”正在渐渐主宰你的消遣活动。就像我们可能都遇到过像华尔德所说的这种事情:“我有个朋友她强迫自己织完一件毛衣,现在,她虽然不喜欢那件毛衣,却觉得非穿不可。”所以,对于某些事,人们真的不应该害怕半途而废。
那怎样才能把脱缰之马一般的“完成内驱力”抑制住呢?
第一,在看事物的时候运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工作计划不值得做,那么我们就勇敢地放弃它。
第二,编制一个时间表,把必须做的事以及要花费的时间写下来。努力培养出一种较合实际的意识,把期限定在要求办妥的时间以前。如果有笔账必须在2月1日缴付,那就预订在1月25日付出。
第三,一点一滴地强化意志力,我们可以先从一件小事开始训练自己,比如强迫自己在洗碗槽里留下几只碟子不洗;看一本书的时候,尝试中间休息一下,想想自己是否在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果连你自己都觉得是,那你还要继续看下去吗?
竞争战术:合作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上帝向一个人允诺说:“我可以满足你3个愿望,但有一个条件——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你的敌人将得到你所得到的双倍。”于是这个人提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第一个愿望是一大笔财产,第二个愿望还是一大笔财产,第三个愿望却是“请你把我打个半死吧!”
虽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比比皆是。
一对夫妻离异了,根据法官的判决,丈夫必须将自己财产的一半转让给妻子。为了不让妻子平白无故地得到一大笔财产,丈夫竟然将价值几百万美元的车子和房子以10美元的“低价”出售了。
人们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竞争的天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比别人强,每个人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对手比自己强。因此,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选择竞争,即使拼个两败俱伤也在所不惜。即使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除了竞争的本性,还有很多条件也会对竞争的形成产生影响。
战国时,秦昭襄王对范雎说:“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商议共同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雎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呀!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自己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都会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使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雎带了5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3千金,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根本无暇再策划攻击秦国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有共同利益的情况下,因为利益分配的不均匀,以及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人们仍然会选择竞争。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还认为,沟通的缺乏也是人们选择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双方曾经就利益分配问题进行商量,达成共识,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要消除“竞争优势效应”的副作用,就要推崇“双赢”理论。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这样一个公式:“我+我们=完整的我”。绝对的“我”是不存在的,只有融入我们的“我”才是“完整的我”。合作为我们每一个人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因此,合作才是社会的主旋律。
观众效应:为什么人越多越兴奋?
当你在一条空旷的马路边散步时,另一个人在你身后急匆匆地跟着你,你会不自觉地加快自己的脚步;
当你骑车上街买东西时,发现后面有一辆自行车在向你的车子靠近并正打算超越你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加快车速;
如果你是位老教师的话,即使你有时候身体不大舒服,可是上了讲台,精神就来了;
你还常常看到,不少演员和运动员在表演和比赛时,观众越多,情绪越激动,他们的劲头就越足,技术发挥得就越好??
这些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效应呢?
1904年,社会心理学家茅曼在对哈佛大学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发现,在有观众在场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和反映要比没有观众时快一些、好一些。接着阿尔波特通过实验进一步阐明:如果是完成同样的任务,个人单独完成任务与观众在场时完成任务相比,单独完成的赶不上在观众面前完成的效果。
这种现象不仅在人类中存在,在动物中也同样存在。1937年,我国学者在清华大学所做的实验证明,蚂蚁在单独、成对或3只、一群时挖掘沙土的数量是很不一样的,3只蚂蚁一起挖掘沙土时,每一只蚂蚁的工作量是一只蚂蚁单独工作时的3倍。
最后,社会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这种“有人在旁”与“单独行动”条件下个体绩效差异的心理现象,叫做“观众效应。”
那么,这种“观众效应”是怎样产生的呢?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观众在场时往往会唤起有关人正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想法,这可能是较为重要的动机。在任何社会情境中,人们都害怕被抛弃,总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喜欢和接受。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时,这些动机就会更为强烈。
比如你和很多人在同一个室内,你就会认为他或他们可能正在审察你的工作,或者正在注意着你的表情、行为。这时,你会受他人的影响而出现一些行为。其实,这些观众可能与你毫无关系,然而你却可能会想到他或他们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你进行评价。
别人的评价,往往会唤起个人的内驱力,也就是使行为个体产生达到目的的驱力,从而起到了促进行为的“观众效应”。因此,举重运动员在观众面前能举起他单独练习时难以举起的重量,自行车运动员在与他人竞赛时的速度要比单独练习时的成绩好。
个人在他人在场的条件下,会在无意识竞争的社会情境中进行自我表现。
承诺战术:最好的说服,是让对方作出承诺
正如政治家们所说,大选期间的候选人会处于极度压力下,不仅要说服选民支持自己,还要让支持者愿意去为自己投票。至少在美国,候选人会通过电视、传单和其他媒体为自己大力宣传。当然这所需的花费是不菲的。但真正聪明的候选人,才是最后的赢家,他们不仅懂得说服艺术,还懂得其中的科学道理。
以美国2000年总统大选为例,布什以537票的小额优势赢得选举,这意味着人们会比以往更看重每张选票的价值。选举中,整个美国都在关注着大大小小的竞选演说,单个选民出席与否、支持谁,都会对选举结果造成很大影响。那怎样能最简单有效地说服选民前去投票呢?
其实只要事先问问选民会不会去投票,为什么会去投票,就能得到答案。有研究人员在某次选举前夜做了调查,那些被问到上述问题的人出席率比普通人要高25%。这是为什么呢?
有两个心理要素在影响他们的行为。
第一,当问到人们是否会做出社会所希望的行为时,他们会觉得必须回答“是”以赢得社会认同。因为社会认为参加投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所以人们很难说出不想去投票,而想呆在家里看电视之类的话。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何人们在回答会不会去投票的问题时,都说会去了。
第二,人们公开称自己会做出社会希望的行为后,为了言行一致,会去履行这个承诺。举个例子,一家餐馆通过更改订餐的接待用语,减少了订餐不到(预定了席位,但没有到场,也未打电话取消)的数量。其实餐馆只是把“如果你不能前来就餐,请致电我们帮你取消”改为“你若不能前来就餐,会打电话给我们取消吗?”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示会打电话。更重要的是,一旦作出了这样的承诺,顾客就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履行承诺。因此餐馆的订餐不到率从30%降到了10%。
这样看来,政客要让支持自己的选民前去投票也是非常简单的。只要让人给这些选民打个电话,问他们“是否会在下个选举中去投票”,你就等着他们说“是”吧。当然,如果打电话的人再加一句“太好了,我已经记下你的答案了。我会让其他人知道的!”那就更能保证支持者会去投票了,因为这句话有3个能巩固承诺的因素,即承诺的自愿性、活跃性和公开性。
这种方法能用在工作或其他地方吗?
当然可以。如果你想在公司里组织一次郊游,但不确定是否会有足够的人参加。当你正在为这个问题犹豫,考虑到底要不要组织时,你可以先问问同事们的参加意向。这不仅会让你对活动的可行性心中有数,也能让同意参加的人到时真的出现在活动中。
又或者你是位经理,对你来说,新项目的成功不仅要有员工们口头的支持,还要有真正的行动。因此,请不要一味强调该项目能带来的收益,试着问问员工们愿不愿意支持你的项目。他们的回答多半是同意的,接下来再问问他们支持的理由。如果你按照这个方法去做,会让你的项目受益不少。
不管你是经理、老师,还是销售员,我们相信这个说服方法会为你赢得重要的一票。
狼群战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能产生强大的力量
在茫茫的非洲草原上,如果见到一群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群在躲避,那可能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景象,那是什么动物来了呢?最大的可能就是狼群来了!
这种像狗一样的动物,其个体力量在动物界并不是很强,但却是公认的强者。虽然独狼斗不过狮子、大象,但狼群却所向披靡,让那些其他的陆上动物见到它们的团队时战战兢兢。可以说,狼群就是团队合作精神和旺盛斗志的完美结合。
当狼群穿越雪地时,最常使用的队形是“单一纵队”,狼群里的头狼往往扮演着开路先锋的角色。由于需要在雪地中寻找猎物,又要警惕其他天敌的攻击,头狼往往要消耗极大的体能来不断推开眼前柔软无边的积雪。
当纵队的头狼疲累后,它会移向队伍的旁边,让下一匹狼担任开路先锋;它有时候也会跟在队尾,轻松一下、养精蓄锐,迎接新的挑战。如此,不断替换开路先锋,让狼群的捕猎队员,能够在耗费最少体能的状况下,保留体力以应付即将面对的狩猎挑战。
狼从来不靠运气,它们对即将实施的行动总是有充分的把握。当狼群在雪地中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猎物时,单列行进的狼群会改变阵势,对敌人群而攻之,直到把猎物变为食物为止。在攻击时,每一匹狼都会尽全力,而不在乎自己是否会受到伤害。
狼群从来不会漫无目的地围着猎物胡乱奔跑、尖声狂吠。它们总会制定适宜的战略,通过相互间不断地沟通将其予以实施。关键时刻,每匹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并准确地领会到集体对它的期望。
猎人、摄影者、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幸目击狼群猎捕实况的人,都会被狼群当时捕猎的场景吓得目瞪口呆,那种震撼只有“大自然的力量”能比拟。下面就是狼群捕猎中最典型的一幕:
一个由6匹狼临时组成的团队,它们的目标是麝香牛群。狼群驱赶着牛群往高地平台上奔逃,当这群麝香牛到达高地顶端时,突然,狼群开始总攻。
最西边的两匹狼在狼王的率领下,闪电般地冲向靠近麝香牛群的山包,在高原中飞奔的狼群,像几枚高速潜行的鱼雷,运载着最锋利、最刺心刺胆的狼牙向麝香牛群冲去。显然这是三面包围线的最后一个缺口。抢占了这个山包,包围圈就成形了。这一组狼的突然行动,就像发出3枚全线出击的信号弹。憋足劲的狼群从草丛中一跃而起,从东、西、北三面向麝香牛群猛冲。
狼群冲锋悄然无声,没有一声呐喊,没有一声狼嗥。可是在天地之间,人与动物眼里、心里和胆里却都充满了世上最原始、最残忍、最负盛名的恐怖!
正当这群麝香牛四处惊慌奔逃之际,6匹狼在一瞬间,都变得非常有冲劲,疯狂地扑向那些虚弱且无法受保护的麝香牛,一匹狼紧跟在后面,另一匹狼在前头,其他的狼来到空地。此时大部分麝香牛见到狼群,早已灵魂出窍。许多麝香牛竟然站在原地发抖,有的居然双膝一跪栽倒在地,搏斗迅速结束。
麝香牛一向过于依赖群体的保护,而且没有技术性的攻击计划。狼群轻而易举地解除了麝香牛的武装。和麝香牛群比起来,狼群小得多,但是狼群有策略,它们按捺住了暂时的饥饿和贪欲,耐心地等到了最佳战机。
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成为狼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几匹分散的狼在捕猎中变成一个合作、有力量、团结的团队,他们都知道自己必须执行的部分,不管做任何事情,它们总能依靠团体的力量去完成。为了集体目标的实现,它们也完全可以牺牲自己。
零和游戏:利己,不必非得损人
“零和”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 theory,直译过来就是“游戏理论”。
“零和理论”的大意是:在任何一项游戏中,正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两者相加,正负相抵,和数必为零,即为“零和”。
当你看到两位对弈者时,你就可以说他们正在玩“零和游戏”。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总会有一个赢,一个输,如果我们把获胜计算为得1分,而输为-1分,那么,这两人得分之和就是:1+(-1)=0.这正是“零和游戏”的基本内容:游戏者有输有赢,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游戏的总成绩永远是零。
零和游戏之所以受人关注,是因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与零和游戏雷同或类似的现象。
我们大肆开发利用煤炭石油资源,留给后人的便越来越少;我们研究生产了大量的转基因产品,一些新的病毒也便跟着冒了出来;我们修筑了葛洲坝水利工程,白鳍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产卵了。
对于“零和游戏”的社会状况,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帕累托提出了相对应的结论:改进一部分人的福利或满足程度时,不能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否则这个改进就不能认为是最终提高了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帕累托本人强调,历史上人类建立的不少制度牺牲甚至剥夺了部分群体的利益,这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速度。帕累托最优原则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国际上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的极度不均衡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延缓甚至阻碍了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并成为了世界上战乱不休的重要原因。
20世纪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全球化以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戏”观念正逐渐被“双赢”观念所取代。
人们开始认识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损人”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合作,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可能出现的。但从“零和游戏”走向“双赢”,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宜,要遵守游戏规则,与其把精力耗在无所作为、没有效益的“窝里斗”上,不如把视线盯在对方的长处和优势上,并为我所用。否则“双赢”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目标战术:请写下你的目标
安利是美国最大的直销公司之一,为了激励员工创造新销售记录,公司规定每一位员工都要如是做:
把制定好的目标写在纸上。不管是什么目标,关键是要有,这样才会有努力方向。请写下你的目标。写在纸上的东西有神奇的力量,所以,一旦有了目标,就请写下。达到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再写下来。这样你就会在前进的道路上飞奔起来。
为什么要把目标写下来?即使这个目标只对我们自己公开?因为,积极承诺比消极承诺更能让人们履行责任。
对于利用积极承诺来促使人们更好地履行承诺、提高效率这一点上,杰出的效率专家查尔斯·希瓦勃——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最有心得。为此他总结了提高效率之道——每天列出最重要的6件事,这个方法怎么来的呢,还得从头说起。
一天,爱维去拜访查尔斯·希瓦勃,并对他说:“如果你允许让我和你的每一位下属呆上15分钟,我就能提高你公司的效率和销售额。”
希瓦勃很自然地问:“我需要付多少钱?”
“不需要,”爱维说,“除非的确有效。3个月以后,你可以寄给我一张支票,给我你认为值得的钱。这足够公平吧?”
希瓦勃同意了。在这家为生存而奋斗的年轻钢铁公司里,爱维每次用15分钟时间与各级管理人员交谈,并让他们完成一个简单的任务。在以后的3个月里,这些经理每天晚上必须列出一份清单,写出第二天他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然后,按照事情的重要程度给所有的事情做出排列。爱维告诉他们,当一件事情完成后就把它划掉。你只需按顺序做完这6件事。如果你没有完成,就把它写在第二天的清单上。
3个月实验结束时,伯利恒钢铁公司的员工办事效率和销售额都变得非常高,这让希瓦勃既吃惊又兴奋。随即,他愉快地给爱维寄了一张3.5万美元的支票。
列出清单会迫使你决定哪件任务是最重要的。清单要力求简明扼要,不要过分热心地记下过多必须做的事,这一点很关键。因为你看着那个数字会想:我不可能做完这些。6件是个容易安排的量。当你能轻松地完成所有列出的任务时,你就可以考虑处理更大一些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亲自把它写在纸上。用脑思考一遍是极其容易的,但也很容易导致忽视或延缓去做那些最重要的事,而你是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的。当所有的一切被列上清单,这就动真格的了。
减压战术:压力过大,就会把动力融化
当一个人处于轻度兴奋时,能把工作做得最好,当一个人一点儿兴奋劲儿都没有时,也就没有了做好工作的动力。相应的,当一个人处于极度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压力可能会使他完不成本该完成的工作。这就是著名的“倒U形假说”。下面这个故事能很好的诠释这一假说。
从前有一个小和尚,一天,庙里的厨师让他去打油,并且严厉地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交代:“你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否则罚你做一个月苦力。”
小和尚答应着,胆战心惊地下了山。在厨师指定的店里打好油后,小和尚踏上了回寺的路程。一路上,小和尚都在想着厨师凶恶的表情和严厉的告诫,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每一步都走得提心吊胆。
眼看就要走到庙门口了,没想到小和尚一不留神踩进了一个大坑里,碗中的油洒掉了1/3,他越发紧张,手脚也开始发抖。等见到厨师时,碗中的油只剩下了一半。
厨师自然很生气,骂小和尚是个笨蛋,都交代过要小心了,还是洒了这么多!
难过的小和尚边走边哭,正巧这一幕被方丈看到了。他慈祥地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回来向我详细描述。”
第二次打油归来,小和尚在回寺的途中遵照方丈的嘱咐观察路边的风景:雄伟的山峰,耕种的农夫,欢快的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耍,两位白发老先生兴致勃勃地下棋??就这样小和尚不知不觉回到了庙里。当小和尚把油交给方丈时,发现碗里的油一点儿也没有洒。
厨师的苛刻要求,让小和尚无比的紧张,结果使油洒了一半,方丈却恰恰相反,只在意过程,结果小和尚精神放松,碗里的油一滴未洒。
世界网坛名将贝克尔之所以被称为“常胜将军”,其秘诀之一就是在比赛中自始至终防止过度兴奋,而保持半兴奋状态。所以有人亦将“倒U形假说”称为“贝克尔境界”。
最早对工作压力与工作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耶基斯和多德林。在早期的研究中,他们对老鼠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在刺激力与业绩之间存在着一种“倒U”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耶基斯和多德林法则”。
这个法则认为,有一种最佳的刺激力能够使业绩达到顶峰状态,对于处在各种工作状态中的人来说,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也就是说,压力较小时,工作缺乏挑战性,人处于松懈状态,效率不高;当压力逐渐增大时,压力成为一种动力,它会激励人们努力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才会达到最大值;但当压力超过了人的最大承受能力之后,压力就成为阻力,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良性的压力会驱使人们对工作更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而负面压力或压力过重会有不良影响,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病症,同时,还有可能导致行为改变,如酗酒或服用镇定剂。在长期处于压力或过重压力之下,人们的身体最终会因无力招架而崩溃。他们可能会患上冠状动脉心脏病、高血压等生理疾病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等心理疾病。
蜕皮战术:成长就是远离舒适区,不断超越自我
要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画地自限。只有勇敢接受挑战,你才会超越自己、不断“长大”;只有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才会超越自己,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爱迪生研究电灯时,工作难度出乎意料地大,1600种材料被他制作成各种形状用做灯丝,效果都不理想,要么寿命太短,要么成本太高,要么太脆弱工人难以把它装进灯泡。全世界都在等待他的成果。
半年后人们失去了耐心,纽约《先驱报》说:“爱迪生的失败现在已经完全证实,这个感情冲动的家伙从去年秋天就开始研究电灯,他以为这是一个完全新颖的问题,他自信已经获得别人没有想到的用电发光的办法。可是,纽约的著名电学家们都相信,爱迪生的路走错了。”
英国皇家邮政部的电机师普利斯在公开演讲中质疑爱迪生,他认为把电流分到千家万户、还用电表来计量,是一种幻想;煤气公司竭力想说服人们(人们还在用煤气灯照明):爱迪生是个吹牛不上税的大骗子;就连很多正统的科学家都认为他在想入非非,有人说:“不管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情愿付100美元,有多少买多少。”有人说:“这样的灯,即使弄出来,我们也点不起。”
无论别人说什么,爱迪生都毫不动摇。在进行这项研究1年之后,他终于造出了能够持续照明45小时的电灯,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经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爱迪生不但促成了自己的蜕变,牢牢树立了自己在世人心目中“伟大的发明家”的地位,而且促成了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大变迁。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项发明,人类才真正进入了电气时代。
对自己或对工作不满的人,首先要把自己想象成理想中的自己,并且拥有极好的工作机会;其次假定现在的自己和工作就和想象的一样;最后再采取行动。如果人们耐心地进行这种自我改造,就能发挥个性中本就具有的强大精神力,使自己和工作完全按照理想的样子发生改变,从而取得成功。
日清日毕:拖延,只会耽误工作、浪费人生
日清日毕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简称,意思是当天的工作当天完成,而且当天的工作质量要有提高。
这中间包含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目标管理思想。在管理中比较聪明的办法是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成一年一月甚至一天的小目标,实现了每一天的小目标,大的目标自然就实现了。每天一丁点儿的进步既是脚踏实地,又能构建起宏伟的梦想。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限定,就如同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只有懂得用时间给自己压力,到时才能完成任务。所以你最好制定每日的工作时间进度表,记下事情,定下期限。每天都有目标,也都有结果,日清日新。在众多的企业中,海尔就是日事日毕的一个典型代表。
海尔在实践中建立起了一个每人、每天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清理、检查的“日日清”控制系统。案头文件,急办的、缓办的、一般性的材料的摆放,都是有条有理、井然有序,下班的时候,椅子都放得整整齐齐。
“日日清”系统包括:
一是“日事日毕”,即当天发生的各种问题,在当天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问题积累,保证目标得以实现,如工人使用的“3E”卡,就是用来记录每个人每天对每件事的日清过程和结果。
二是“日清日高”,即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改善、不断提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100天工作水平就可以提高1倍。
同时,还根据人们做事拖延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
1.如果你不喜欢工作内容,觉得工作枯燥乏味,那么就把事情交给下属,或雇佣公司外的专职服务,一有可能,就让别人来做。
2.如果你的工作量过大,任务艰巨,面临看似没完没了或无法一下子完成的任务时,那么就将任务分成自己能处理的零散工作,并且从现在开始,一次做一点,在每天的工作任务表上做一两件事情,直到最终完成任务。
3.如果你的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取得成果或者效益,那么就设立“微型”业绩。要激励自己做一项几周或几个月都不会有结果的项目很难,但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成就点,以获得你所需要的满足感。
4.如果你工作受阻,不知从何下手,那么可以凭主观判断开始工作。比如拟写一个工作计划,如果你不知是否能有效执行,那么就凭主观先起草一个,假如在运行中不适合,再进行修改。
海尔给出的激励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劳有所得,干了不白干,考核反馈制度又能让每个人都知道今天到底做得怎么样,让自己心里有数,这就是最好的精神激励法。
如今,海尔集团在短短16年内从年销售额348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了年销售额406亿元的大型家电集团。
许多去海尔取经的企业抱怨日清日毕没有效果,并不好用。的确,如果他们知道了日清日毕背后还有这么多用以支持的思想和制度,就应该明白日清日毕是要经历一个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的过程的,简并不等于容易。
人性本身是放纵、散漫的,表现就是对目标的坚持、时间的控制等做得不到位,事情不能按时完成。如果拖延已开始影响工作的质量时,就会蜕变成一种自我怠误的形式。当你肆意拖延某个项目、花时间来削大把大把的铅笔,或者计划“一旦??”就开始某项工程时,你就为自我怠落找到了借口。
巧妙的借口,或有意忙些杂事来逃避某项任务,只能使你在这种坏习惯中愈陷愈深。今日不清,必然积累,积累就拖延,拖延必堕落、颓废。延迟需要做的事情,会浪费工作时间,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工作压力。
卡瑞尔战术:忧虑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卡瑞尔是一个很聪明的工程师,他开创了空气调节器的新时代。
卡瑞尔年轻的时候在纽约州的水牛钢铁公司做事。一次,他到密苏里州水晶城的匹兹堡玻璃公司——一座花费好几百万美金建造的工厂,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目的是消除瓦斯里的杂质,使瓦斯燃烧时不至于损伤到引擎。这种清洁瓦斯的方法是新方法,以前只试过一次,当他到密苏里州水晶城工作的时候,很多事先没有料想到的困难都出现了。经过一番调整之后,机器可以使用了,可是效果并不能达到他所保证的程度。
卡瑞尔对自己的失败非常吃惊,觉得好像是有人在他头上重重地打了一拳。他的胃和整个肚子都开始翻涌起来,有好一阵子,他担忧得简直没有办法睡觉。
最后,他觉得忧虑并不能够解决问题,忧虑的最大坏处就是会毁了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忧虑的时候,我们的思想会难以集中,从而丧失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
卡瑞尔根据自身的体会感受,总结出了一个不需要忧虑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结果非常有效,即著名的“卡瑞尔公式”。这个办法非常简单,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其中共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冷静而诚恳地分析整个情况,然后找出万一失败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
第二步,找出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之后,让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接受它。你可以对自己说:“这次的失败,在我的纪录上会是一个很大的污点,可能我会因此而丢差事。但即使真是如此,我还是可以另外找到一份差事。”
第三步,面对最坏的情况,并镇定得想办法改善它。当我们强迫自己面对它,并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后,我们就能够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