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10

第10章 挥毫落墨如云烟,笔下展宏图(2)

唐代书法发展空间很广,出现了很多书法名家。在楷书书法美上追求“肃然巍然”、大气磅礴的境界,产生了以颜真卿、柳公权为代表的端庄宽舒、刚健雄强的风格。颜体注重的是阳刚美,豁达大方,与唐代的时代精神——“豁达宏大”之风相应和,同时也体现了做人的风骨。自古以来,国人讲究的就是豁达、宽容,这对人们的生活非常重要。早上坐公交,赶上上班的高峰期,车总是很堵,人又多,就容易产生摩擦,如果不懂得宽容,一味地去和人争吵,那么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情绪,还可能因为自己的计较影响到别人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尝试着敞开自己的胸怀,把中国自古留下来的宽容大度的风骨延续下去。

苍劲绵柔,收放自如——柳体

柳公权小的时候,字写得很糟,常常因为字写得七扭八歪而受先生和父亲的训斥。小公权很要强,他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字。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苦练,他写的字大有起色,渐渐成为全村最拔尖的了。他写的大字,得到同窗称赞、老师夸奖,连严厉的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权很得意。

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在村旁的老桑树下举行“书会”,约定每人写一篇,互相观摩比赛。公权很快就写完了。这时,一个卖豆腐脑儿的老头来到桑树下歇凉。他很有兴致地看孩子们练字,柳公权递过自己写的,说:“老爷爷,你看我写得好吗?”老头接过一看,上面写的是:“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老头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不值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见老头一直批评他,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笑着推辞:“我老汉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小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里去看看。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寿门,见北街一棵大槐树下挂着个白布幌子,上写“字画汤”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笔法雄健潇洒。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上去看,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畸形的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博得围观看客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惭愧极了,心想:和“字画汤”老爷爷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他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您为师,请收下我,愿师父告诉我写字的秘诀……”“字画汤”经不住柳公权的苦苦哀求,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对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权发愤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并创立了柳体字。

柳体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与颜体字素有“颜筋柳骨”的美称。它的特点是两竖相向,即一个字中左右两边并列的两面三刀竖,在左的向右弯,在右的向左弯,形成一种相向之势,收放有致、参差变化。在一字之内,有的笔画写得比较收敛,有的则很舒展。

笔间波澜

古人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如柳体那般,有张有弛,收放自如。太松,磨灭了汉字整体的气韵,太紧,写不出潇洒的笔力,只有刚柔并济,才能运笔如神,挥洒出苍劲有力的字迹。

正如只有平时紧张地学习,才会觉得周末分外珍贵和放松,如果长期无事可做,又会向往上学、工作。新鲜的环境和节奏总是让人精神振奋,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激情;崭新的目标也会让人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当你在一种状态中感到乏力时,不妨换一个节奏来放松自己,或者稍稍调整一下方向,往自己擅长的路进发。这种转换在整个人生轨迹中是一种张弛有度的艺术,就像柳体的运笔,时而舒展,时而收敛,调和出一种舒朗开阔的韵律。如此,方能领悟到闲忙适宜、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

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行楷

行楷是字体的一种,是近似于楷书的行书。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在行楷上成就颇丰,他的《洛神赋十三行》是行楷发展史上的代表作之一。

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自幼聪明好学。他七八岁时开始学书法,师承其父。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就悄悄从他背后走过,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有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拿起笔来就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绘于扇面上。众人都对献之的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由此滋长了骄傲情绪。他的父母见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母亲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母亲又摇摇头。献之急了,问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但是没说出来。他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儿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

小献之心里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这5年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的结果呢?”母亲见他的傲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工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用尽了18大缸水来练字,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和王羲之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笔间波澜

在书法的几种字体中,行书最具亲和力。行楷介于正草之间,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都可以从楷书和行书中得来,所以进可以尽显行书的流丽婀娜,退可表现楷书的端庄刚健,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智慧融合体。人生的智慧同样在于进退自如。人生就好像一个大的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有人入戏太深,难免会为其中的枝节所动,即使戏曲终了,也没办法及时抽身;有人没有融入戏中,就好像是一个看客,所以只能永远坐在观众席上。所以,人生能否快乐,就看你能否在舞台上进退自如,能否掌握好让和争的节奏,而生命的美丽也将在这一进一退之间绽放。

行似水袖,无拘无束——行草

类似于草书的行书,叫作行草。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是行草的行家。

苏轼的楷书极少,他的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他总是喜欢追求自己的风格,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他的行书,更是随行大小,肉丰骨劲,拙中藏巧,兼有颜真卿、杨凝式二家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