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48408900000009

第9章 挥毫落墨如云烟,笔下展宏图(1)

凡事都要遵循章法——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的发现过程,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光绪二十五年的秋天,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现在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领导人)的王懿荣突然得了疟疾,便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达仁堂中药店买药。派去的人买回了一剂中药,其中掺杂了一味叫作龙骨的药品。王懿荣无意中发现,一些龙骨的上面竟然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他这样想着,心中的疑问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一向都有研究的王懿荣开始仔细研究起来,他越看越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是古代文字,但是字体的形状既不是大篆也非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进行深入研究,他派人再去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了下来。后来,他又通过一些古董商进行了大范围的收购,累计收集了1500多片。

在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后,他认为,这些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从甲骨上的刻画痕迹中,依稀能够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来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画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着古代文字的龟甲和兽骨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着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对朝廷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服毒坠井而死,年仅56岁。后来,人们称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

笔间波澜

中国的汉字结构从一开始就采取方块结构,甲骨文就是最好的例子。甲骨文的方块字笔画线条非常讲究空间的均衡、对称、和谐;运笔讲究坚实挺拔、刀迹遒劲;字体结构疏密有度,雄健恢弘,严谨中有飘逸的风骨,气势不凡。甲骨文字的书法风格,就像中国古代先人凡事崇尚和谐,希望达到人性、社会、宇宙万物之间的互相协调、适度。这种精神塑造了中国最早的礼学思想与美学思想,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不但民间的群众讲究以和谐处世,就连在国家治理方面,也讲究建设和谐社会。

不事雕琢,自然即美——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周朝初期,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商周王朝用大量的青铜作为赏赐用品。这些人铸造青铜器时,往往要刻铸铭文来记述时王的恩赐,颂扬祖先的功烈,企望长久地留传给子孙后代。当时的青铜器上有记做器原因和用途的,也有记载人名或重要文献的。字形比较原始,字数由少到多,比如西周第二个帝王成王诵时的令彝有187个字,西周第十二个帝王宣王靖时的毛公鼎有499个字。金文是西周时期通行的字体,各种器物上的文字,比甲骨文长且完整。

裘锡圭先生曾说:著有族名金文的铜器,时代往往比早期甲骨文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铜器上都还时常能看到这种金文。但是它们的字形却比早期甲骨文更象形。这种现象应该是古人对待族名的保守态度造成的。

现今所见到的最早的有铭文的青铜器,都是商代中期以后的文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现存字数最多的是西周遗物毛公鼎,载文499字。其次是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载文469字。再次是与中山王鼎同时出土的中山王方壶,载文448字。各种器物上的文字,多刻或铸在器物的外面,但也不乏铸于器物内壁者,甚至还有的刻或铸在器物的盖、耳、足、颈之上。真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在西周时,铜器主要是周王室的器皿,而对这种器皿,不容许诸侯大臣有铸造权。可是到了东周,青铜器物可以任意铸造,而周王室之器倒是几乎绝迹了。从字的形体上看,也有很大的发展。特别到了战国的时候,南方吴、越、楚等国的文字还增加了不少类似鸟虫的装饰成分。

笔间波澜

金文是按照墨书原本铸造的,它不像甲骨文那样需要一笔一笔刻画,所以力求墨书的笔意和美感。它特别强调一种自然美:平整朴素又不失端庄凝重,一笔一画顾盼生辉,就像自然的脉络相连接。其实,有时候越自然的东西往往越能显现事物本身的美态。自然美才是真正的美。

谨言慎行,婉通圆转——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今河南上蔡县人,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李斯所书的刻石多已毁,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秦代李斯的小篆碑。此碑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举世瞩目,堪称瑰宝。

据说,此碑是秦朝丞相李斯奉始皇之命所刻,为其歌功颂德,特立于岱顶玉女池上。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其破损,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失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为之惋惜。到了嘉庆二十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泰安新知县汪汝弼上任伊始,就四处张贴告示,悬赏寻碑。

不久,一位90余岁的赵氏老翁,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县衙,对知县说:“我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是大人所寻之物。”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情况一一做了介绍,说:“那截残碑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探查。”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估计十有八九是那丢失的李斯碑,自然喜出望外,也不怕山高路险,亲自上山寻找。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疾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实是李斯真迹。于是知县大加庆祝,在山顶造房兴宫,还建了一座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放之日,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17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在一场暴雨中有一面墙塌倒,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时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去寻找,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光绪十六年,有一个小偷看到人们如此珍视此碑,想此物必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继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搜索,终于在十日后于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岱庙。现在,李斯碑存于岱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目睹秦代书法艺术精品,实在很幸运。

笔间波澜

与大篆相比,小篆在用笔上迟重收敛。它粗细均匀的线条变化,讲究上密下疏、婉通圆转,深浅不一,方圆有度。做人也当如此。平时,我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很容易碰上一些说话直来直去的人,他们也并非多嘴,只是在不适宜的场合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让别人觉得很没有面子。说话者也未必就是成心,但是伤害已经造成了,恐怕就没有办法可以弥补了。为人处世,一定要小心谨慎。说话之前一定要想好合适不合适,如果分不清该不该说,最好能够控制,少说为妙。即使没有控制住,话已经出口了,也要想办法补救,将伤害减到最低。

用沉淀过滤浮躁——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文学家,在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蔡邕不是一个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为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他经常出门旅行。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向来都很大,无论是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正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只是为了消磨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他发现每一次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都会出现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兴致,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也没顾得上休息,赶紧让人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他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难看了。但是他一点儿也不气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在民间推广开来,并被称为“飞白书”。

“飞白”是指在书法创作中,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飞白书本于八分,是隶书八分体的一种变体。

笔间波澜

如果说篆书的特点是均齐圆整,隶书则是自然奔放,它在继承和改进了篆书的特点后,加大了笔法的自由度。墨法上,它追求自然浑厚,笔锋之间浓烈的厚重感,给人温柔可靠的感觉。人性与书法有很多共性,其中之一就是注重厚重感。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只重视眼前利益,喜欢攀比,喜欢奢华。其实做人也应该厚重一些,性格需要稳重,思想也要有所沉淀,毛毛躁躁是注定做不了大事的。我们现在生存的环境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到处充满了诱惑,如果一时不慎,就可能走弯路,而性格的浮躁,自然就会影响你对事物的判断力。

敞开心胸,学会宽容——颜体

公元782年,唐王朝有五个藩镇叛乱,其中以自称“天下都元帅”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兵势最强。五镇叛乱,使朝廷大为震惊。唐德宗找宰相卢杞商量,卢杞说:“不要紧。只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劝导他们,无须动刀枪,就能把叛乱平息下来。”卢杞推荐年老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唐德宗马上同意。

颜真卿是当时一个很有威望的老臣。安史之乱前,他担任平原太守。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河北各郡大都被叛军占领,只有平原城因为颜真卿坚决抵抗,没有陷落。颜真卿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写的字雄浑刚健,挺拔有力,表现了他的刚强性格。他为人正直,常常被奸人诬陷排挤,只是因为他威望高,一些奸人不得不表面上尊重他。

宰相卢杞是个心歹之人。他嫉恨颜真卿,所以趁藩镇叛乱的机会,派颜真卿去做劝导工作,成心陷害他。许多文武官员听说朝廷派年迈的颜真卿去叛镇,都为他的安全担心。但是,颜真卿却不在乎,带了几个随从就到淮西去了。

李希烈听到颜真卿来了,想给他一个下马威。在见面的时候,叫1000多人聚集在厅堂内外。颜真卿刚开始劝说李希烈停止叛乱,那些部将就冲了上来,个个手里持刀,围住颜真卿,摆出要杀他的架势。颜真卿面不改色,朝着他们冷笑。李希烈假惺惺地站起来护住颜真卿,命令他的部将退出,接着,把颜真卿送到驿馆里,企图慢慢软化他。

过了几天,四个叛镇的头目都派使者来跟李希烈联络,劝李希烈即位称帝。李希烈大摆筵席招待他们,也请颜真卿参加。那些使者见颜真卿来了,都向李希烈祝贺说:“早就听说颜太师德高望重,现在元帅将要即位称帝,这不是有现成的宰相了吗?”颜真卿听后,朝着使者骂道:“什么宰相不宰相!我年纪快80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四名使者被颜真卿凛然的神色镇住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李希烈没办法,只好把颜真卿关起来,派兵士监视着。

兵士们在院子里掘了一个土坑,扬言要把颜真卿活埋。第二天,李希烈来看他,颜真卿对李希烈说:“你何必玩弄这些花招。一刀把我砍了,岂不痛快!”过了一年,李希烈自称楚帝,又派部将逼颜真卿投降,无果,就派人逼迫颜真卿自杀了。

颜真卿虽然死了,但是他创立的颜体却成为中国书法上的一朵奇葩,亮丽而夺目。颜体是楷书的一种。从特点上论,颜体形顾之簇新、法度之严峻、气势之磅礴前无古人。从美学上论,颜体端庄美、阳刚美、人工美,数美并举。从时代论,唐初承晋宋余绪,未能自立,颜体一出,唐书坛所铸新体成为盛唐气象鲜明标志之一。

笔间波澜